请输入关键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郭永怀

郭永怀(左)与同事讨论工作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学部分册》) 


郭永怀(1909.04.04-1968.12.05),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生于山东荣成。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跨声速流和奇异摄动理论(PLK方法)方面的成就为国际公认。倡导了我国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担负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核弹与导弹等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被国家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为我国核武器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1956年11月,郭永怀毅然放弃了在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了阔别 16 年的祖国。


郭永怀刚回国,即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投身于刚建立不久的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科技领导工作,他倡导和关心高超声速流体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思想。


1957年,郭永怀参加制订“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他担任力学专业组副组长,高瞻远瞩地与力学界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制订学科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1960 年3月,郭永怀在钱学森推荐下,经中央批准开始参加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任二机部九院(后改名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与实验物理学家王淦昌、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形成了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学术领导核心。


郭永怀负责当时九院四大部之一的设计部的工作指导,是结构设计、强度计算和环境试验的掌舵人。他一方面为科研人员传授爆炸力学和弹头设计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致力于结构强度、结构传力路线、气动特性、振动和冲击等方面的研究,组织开展大量的试验,从部件至整体,检验原理设计的可靠性,他不仅看到力学研究、环境试验在原子弹原理性突破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武器化对此提出的更高要求,他组织开展设备研究,指引开展包括静力、振动、冲击、离心、温度等各种力学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实验室建设。


对于原子弹,由于郭永怀提出用特征线法进行了爆轰波理论计算,并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从而实现了较为优越的引爆方式。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郭永怀就在现场。


为了实现原子弹的武器化、实用化,郭永怀主张对核航弹的结构、外型、弹道、引信与环境试验等问题进行预研,从而改善了航弹的增阻特性,以保证武器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


对于氢弹,郭永怀提出了采用航空中常用的结构形式,使弹体重量明显减轻。由于他提出要增加性能良好的减速装置,从而保证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顺利试验成功。他对核武器的系列化发展,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郭永怀为我国的核武器事业贡献了全部心血乃至生命。1968年10月,郭永怀赴西北核试验基地进行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发射试验的准备工作,12月5日当他从基地返回北京时,因飞机失事,不幸牺牲。


郭永怀先生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献出宝贵生命,他用智慧、热血和生命为中国核事业的发展写出了最壮丽的篇章,他在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秘密历程中,站在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是中国核武器事业奠基人之一,也是核弹走向武器化的开道先驱。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学部分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吴承康.郭永怀光辉的一生[J].力学学报,1999(04):385-388.


3.李成智.郭永怀——中国卓越的力学家[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8(05):65-77+80.

上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王大珩
下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钱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