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
通知
2023.11
0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在京正式发布
11月1日上午,“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https://pubscholar.cn/ )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正式发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出席会议并致辞。 “公益学术平台”旨在为我国科技界和全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学术资源,提供学术资源检索发现、内容获取和交流共享等基础服务。平台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为主建设,得到有关出版商、科技期刊、科研机构和广大科研人员的支持,创新了学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丁赤飚在发布会致辞时表示,中国科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和数据平台”的重要指示要求,发挥自身科研产出丰富的优势,举全院之力、聚各方资源,积极打造普惠的公益性学术资源平台。在建院74周年之际上线“公益学术平台”,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学术资源服务,体现了中国科学院作为“人民科学院”的社会责任,彰显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中国科学院希望与社会各界携手构建新型学术交流体系,打造开放高效的知识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大众的创新潜力,有力支撑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会上,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主任许倞、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分别致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宣读《获得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及时开放获取的倡议》和《公益学术平台合作共建邀约》,副主任张智雄作平台介绍;国际出版商和共建期刊代表进行发言。 “公益学术平台”首期整合集成了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资源、科技出版资源和学术交流资源,开放获取环境下允许集成服务的学术资源,以及协议授权或其他合作共建模式获得授权的学术资源。目前可检索的资源量约1.7亿篇,可免费获取的全文资源量约8000万篇,包含期刊论文、学位论文、预印本论文、专利文献、领域快报、动态快讯、科学数据和图书专著等。在功能方面,“公益学术平台”提供公益性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发现、可获取全文资源的多途径导航、集成科大讯飞翻译引擎、主动推送领域高价值文献、个性化学术资源的组织管理、开放型学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等六大功能。后续二期建设将继续丰富学术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持续提升精准、智能、高效和易用服务能力,努力发挥好聚资源、塑模式、建生态、促创新的作用。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机关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资源合作共建机构、领域专家和科研用户代表等参加会议。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首页
2023.10
31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成功举办2023年“中国科学院科学节”系列活动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根据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学节(2023)安排部署,围绕“嗨,科学!——‘好奇探索未知,科学连接未来’”的活动主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2023年10月27日-29日科学节之际推出线上线下系列科普活动,旨在向社会介绍我院建院70余年来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我院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方面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弘扬科学家精神,满足社会各界公众的科学文化需求。 1.参与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主场活动 组织多项科技成果展品亮相科学节主场“创新展”模块,传播前沿最新成果,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关注和兴趣。同时,组织“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参与主场活动,宣传展示恰逢百年诞辰的院士们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2.文献情报中心设置“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分会场 组织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参观、院士风采影片展映、科学畅想绘画工作坊、科学寻宝奇妙体验营等多项活动,并线上直播纪念“DNA双螺旋发现70周年”系列科普讲座,邀请邓子新、匡廷云、高福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讲述生命科学的奥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就展分会场活动现场 本次科学节活动受到各界观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喜爱和好评,取得良好传播成效。线下各类活动累计吸引了近3000名观众实地参观体验,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超10万人次。
2023.05
31
中国科学院启动2023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5月28日在北京启动2023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围绕今年诞辰百年的15位院士开展系列主题宣传,同期举办的院士风采展全国巡展也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常进院士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指出,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广大院士团结带领全国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奋斗。当天启动“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回顾诞辰百年院士的奋斗故事,传承与发扬他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号召科技工作者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介绍说,“弘扬科学精神,倡导优良学风”是该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之一,自2017年开始,围绕历年的百年诞辰院士群体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今年有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迎来百年诞辰,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奠基者、培养一代代科学人才的大师等,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自立自强奉献了毕生心血,无不体现了科学家精神。 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郭传杰,李四光院士外孙女、邹承鲁院士和李林院士之女邹宗平,分别以“为人治学见精神——我的亲历亲见或亲闻”“无悔的选择”为题做科学家精神主题报告。报告结束后,参加启动仪式的代表参观2023年“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首展。 活动当天,“科学人生·百年”专题网站(http://kxrsbn.casad.cas.cn)同步上线,该网站撷取每位百年诞辰院士的箴言语录、科学故事、影像资料等,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他们孜孜以求、献身科学的精彩人生。 中国科学院学部自2017年起组织 “科学人生·百年”系列宣传活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作为工作支撑单位,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活动,面向社会公众系统展示了139位院士的科学成就和风采风范。2023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启动后,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还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校、展览馆、图书馆等地组织院士风采展展出,在各大网络融媒体平台展示院士宣传短视频,与院士所在单位共同组织纪念活动,以推动公众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并从院士们的科学人生经历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启动仪式现场
2023.05
16
《遇见科学,预见未来》,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
  火星上的声音与地球上相比有哪些不同、最新一代龙芯有什么特点、机器人技术怎样改变世界、人类祖先的祖先哪里来、地球也有冰箱吗……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周末举办的一场科普盛宴——中国科学院(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上,通过丰富多彩的专家学术报告和展品现场演示,公众都能“遇见科学”找到答案。   5月13日至14日,2023年中科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活动如期在该院全国百余个院属单位同步举办,近百处天文台站、植物园、博物馆、野外台站、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如约向社会开放,带领公众一起“遇见科学、预见未来”。   龙芯教学机器人可实现多样功能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23年公众科学日以“科幻点燃科学梦”为主题,向公众科普展示“一生一芯”计划、最新一代龙芯、人工智能自主设计芯片等十多项科研成果。   该所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中心带来“一生一芯”计划——“让每个学生可以带着自己设计的一颗处理器芯片毕业”,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机制来降低芯片设计门槛,为中国芯片和计算机系统等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新的思路。   该所微处理器研究中心带来最新的龙芯3A5000处理器和龙芯教学机器人,龙芯教学机器人是龙芯教育致力于打造中国STEAM教育平台推出的K12教育阶段机器人教学的智能产品,基于龙芯机器人主控板,可实现循迹、避障、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多样功能。   该所智能处理器研究中心、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网络数据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分别展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算法、0门槛开发机器人、智能人脸画板、智能知识问答机器人等科普项目。其中,借助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人脸画板让“神笔马良”的故事成为现实。   与此同时,中科院计算所还开展适合青少年的计算思维小讲堂和科幻点燃科学梦小课堂两种类型6个科普讲座,以及颇受青少年喜爱的神计妙算科幻游、科幻解密寻宝两个科幻主题的科普游戏活动。   “自动化之光”揭开人工智能神秘面纱   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第十九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活动上,集中展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成果,与公众一同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在科学展示、科学体验、互动展演环节,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类人人形机器人、智能博弈、类脑智能等重点科研方向,生动展示人工智能领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成果,包括介绍以全栈国产化基础软硬件平台为基础打造的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紫东太初”、类人人形机器人;体验行人多特征识别系统、非接触式视频心率检测、虹膜人脸识别、人机交互系统、人工智能绘画与摄影以及“火焰”场景体感互动等项目;了解脑网络组图谱、脑功能检测仪、智能驾驶等前沿进展,从不同角度带领公众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奥秘,开启科学之旅。   在科普讲座环节,中科院自动化所科研人员为公众带来《人工智能与人机博弈》《机器人技术改变世界》《智能科学探梦》3个主题报告。《人工智能与人机博弈》报告讲述人机博弈的发展历程与前沿成果,展现出人机博弈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机器人技术改变世界》报告讲述机器人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机器人与人类的差别和局限,并举例展示人工智能在太空研究、医学、教育等各种领域的广泛应用。《智能科学探梦》报告通过“智能机器人认知启蒙”和“编程思维启蒙”两大知识体系,从智能科学的“机器为什么会有智能”和“机器人会如何思考”这两个方面,启蒙儿童认知人工智能的本源,培养儿童对未来人工智能世界的兴趣。   《来自火星的“掌声”》探索火星声音奥秘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公众科学日活动主要包括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报告、科普剧、科普相声、科学实验、科普视频展映、趣味知识问答等活动,旨在让更多公众感受声学世界的奥妙和独特魅力。   在科普报告环节,《神秘的水下声世界》从海豚的发声原理出发,讲述水声学的发展历史、应用和具体研究内容,并介绍中科院声学所实验室开展的代表性研究工作;《有趣的气泡》则带领公众走进微观世界,认识动物界、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各种有趣的气泡,领略它们平凡中的神奇。   中科院声学所赫兹科普社推出《来自火星的“掌声”》科普相声,带领公众认识火星上的声音与在地球上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火星上的声波有什么特别的用途?探索火星上的声音奥秘。该所研究生们则带来科普舞台剧《声·援》,讲述在搜救过程中的声学知识。   中科院声学所4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还现场介绍中国自主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指向性扬声器、超声导盲仪、利用喇叭降低烦恼噪声的有源消声器、外科大夫的手术利器——超声手术刀、超声相控阵无损探伤仪、声表面波超快微型氢探测器、无线无源的声表面波温度/应变多参数传感器、声表面波结冰传感器等声学仪器,通过实验演示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同时,《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印度洋科考视频》纪录片也在公众科学日活动上播放。   “遇见科学”科普盛宴丰富“佳肴”轮番“上席”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在北京中关村园区、怀柔园区和江苏溧阳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同步举行。在院士讲座环节,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院士以《人类祖先的祖先哪里来》为题,围绕从“天下第一鱼”到人类的演化历程,综合当时的气候与地理条件,用科学的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引领公众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时代的各种“化石大数据”。中科院物理所王鼎盛院士和孟胜研究员,则以《极大、极小和极多》为题,为公众带来一场关于“三极”故事的科普报告。   在该所北京怀柔园区室内实验室参观环节,磁性材料及自旋电子学实验室、强磁场核磁共振实验站、超快X射线动力学实验站等高端实验仪器,带领公众尽情领略科学世界的神奇风光。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推出“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主题公众科学日活动,在该所北京部、拉萨部和青藏高原多个野外台站先后开启。   在北京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参观,公众可体验并了解“探秘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青藏高原‘岩石’密码”“冰芯里的无字天书”“树木年轮的奥秘”;第三极科普讲堂推出《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其环境效应》《丈量冰川的人》《解读青藏高原数据银行》《地球的“冰箱”——多年冻土》《冰山的奇幻漂流》等系列科普报告;科学实验课则讲授“珠穆朗玛峰地质素描课”“亚洲水塔热力环流模拟实验课”“树木年轮实验课”等课程。   在拉萨部及野外台站,公众科学日活动邀请西藏当地中学师生参观拉萨部实验室、冰芯库,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展厅,推出《“一错再错”高原湖泊》《魅力冰川》科普报告,同时邀请当地中小学生参观藏东南站、纳木错站、珠峰站、那曲站、慕士塔格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多个野外台站,该所墨脱中心则走进墨脱县中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公众科学日的北京主场活动,开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超导实验室、核技术考古实验室、计算中心等园区参观,并推出“宇宙炼金术与空间探测”“反物质去哪里了”两场科普报告。   “宇宙炼金术与空间探测”报告简要介绍元素(尤其是包括金在内的重元素)在宇宙中的来源和可能的产生机制,即“宇宙炼金术”,以及人们可以利用哪些空间探测的数据来研究“重元素的起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反物质去哪里了”报告则介绍人类对反物质探究的历史,分析正反物质不对称出现的成因,并介绍粒子物理学家是如何通过粒子物理实验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的。   同时,在中科院高能所建于广东东莞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人员通过现场参观和系列科普讲座,带领公众“一起探秘了不起的‘超级显微镜’”。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