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
通知
2025.11
05
【新华社】发布数据量世界第一!郭守敬望远镜用光谱解码宇宙
图为郭守敬望远镜。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当青海冷湖的AIMS望远镜凝视太阳磁场,当贵州深山的“中国天眼”FAST聆听脉冲星律动,在燕山腹地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河北兴隆观测站,以我国元朝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命名的观天利器,也在以不同方式探望苍穹。 这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是我国首个天文领域大科学装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负责管理。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关键技术国产化 人类对星空的记录始于肉眼观测。古代天文学家编制星表,如同为星空“编制户口”;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开启了天体“形态学”研究;而郭守敬望远镜的突破,则标志着天文学研究进入更加精细的时代。 “光谱如同天体的‘DNA’,如果说以往的天文望远镜是为天体‘拍照片’,那么郭守敬望远镜就是在为它们‘测基因’。”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郭守敬望远镜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罗阿理介绍说,通过分析观测到的光谱数据,科学家能够解读恒星的温度、化学成分、运动状态乃至年龄,从而重构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历史。 实现这一科学突破的背后,是一条关键技术国产化的攻坚之路。 作为望远镜的核心部件,特种宽谱光纤曾长期被国外垄断。郭守敬望远镜焦面配备了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对应4000束天文特种宽谱光纤,这些光纤从焦面连接至光谱仪,使望远镜可同时获取4000个不同天体的数据,是实现大规模光谱巡天、完成光信号传输的关键。 为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 过去一年间,依托郭守敬望远镜数据共发表论文417篇,其中《科学》封面文章1篇、《自然》子刊9篇、《科学》子刊1篇,再创历史新高。 同时,郭守敬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已被全球共计300个单位的1800多名用户利用并开展科学研究,下载数据量约170TB,数据发布网站查询373万次。 从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到致密天体及系外行星等前瞻科学领域,郭守敬望远镜提供的海量数据正在拓展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成为解开谜题的关键钥匙。 “郭守敬望远镜正处于科学高产期,持续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中国力量。”罗阿理说。 构建认识宇宙的完整拼图 探秘宇宙,从来都是人类智慧最壮丽的远征。 一批观天利器相继建成并取得突破,使中国在天文观测领域形成了从光学到射电、从恒星到行星、从时域到谱段的立体观测网络。 这种多波段的协同观测,正共同构建起认识宇宙的完整拼图。正如一位青年科研人员所说:“当我们在燕山深处记录下光谱数据时,仿佛听到了那些先行者的脚步声。” 展望未来,郭守敬望远镜团队正持续推进技术升级,多项关键技术已实现从“追赶”到“突破”的跨越,实现国产化研制。以郭守敬望远镜作为中试平台,团队与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出适合光学望远镜使用的国产天文特种宽谱光纤,目前已完成实验室测试和望远镜现场初步测试。 罗阿理表示,郭守敬望远镜的技术突破并非局限于天文领域,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它不仅验证了中国在主动光学系统、光纤定位控制系统等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还带动了国内高精度光学元件、精密机械制造、自主软件算法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为后续研制更大口径、更高性能的天文望远镜积累了宝贵经验。
2025.11
03
科学家破解小麦“三胞胎”之谜
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普通小麦一朵小花只有一个雌蕊,成熟后仅产生一粒种子。然而,一种独特的小麦种质资源——三雌蕊小麦(tri-pistil wheat),其每朵小花包含三个雌蕊,最终形成背靠背且紧密排列的三粒种子,呈现出“一花三胎”的独特显性突变表型。长期以来,解析这一独特的性状背后的遗传密码一直是众多研究者的目标。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揭示了三雌蕊小麦形成的遗传基础。团队通过遗传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分离了三雌蕊小麦的关键控制基因TaWUS-D1。研究发现TaWUS-D1上游的结构变异可能通过降低其启动子区域的DNA甲基化水平,进而激活TaWUS-D1在小花发育期的特异表达,而非基因本身的序列变异所致。这项研究不仅解开了长期存在的遗传谜题,也为未来培育高产小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基因资源。 团队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控制三雌蕊性状的基因(TP)定位在中国春小麦参考基因组(V2.1)2D染色体上约522.84kb的区段内。通过对三雌蕊小麦进行EMS突变,团队从约4万个M2代植株中获得了三个恢复为单雌蕊的突变体。测序分析发现,这三个突变体的突变都发生在同一个基因——TaWUS-D1上。为了进一步验证,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三雌蕊小麦中敲除TaWUS-D1基因,得到的转基因植株也全部恢复为单雌蕊,证明TaWUS-D1是控制三雌蕊性状形成的基因。 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相比,三雌蕊小麦中TaWUS-D1的编码区和启动子序列均未发生变异。三代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在TaWUS-D1上游约21.73kb处,存在一个巨大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结构变异显著降低了TaWUS-D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特别是CHG类型的甲基化水平,从而导致TaWUS-D1在小花发育过程中被激活并高水平表达,最终诱发额外的两个雌蕊原基的形成。 田间试验表明,与近等基因系(NIL-NTP)相比,三雌蕊小麦NIL-TP的单穗粒数提升超过40%,由于粒重的降低,单株产量并未增加。如果将TaWUS-D1这个“一花三胎”基因导入到具有更强“源”能力的优良小麦品种中,有望实现小麦产量的提升。 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通讯》(Plant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三雌蕊小麦的表型及TaWUS-D1的图位克隆与功能验证
2025.11
03
玉米南方锈病跨境传播与毒性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玉米南方锈病是专性活体寄生真菌——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引发的远距离气传性病害。由于缺乏系统的地理分布数据及种群遗传数据,该病原菌的迁移路径、毒性演化机制及传播来源尚不明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泰国、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科研机构,揭示了多堆柄锈菌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遗传多样性特征、毒性演化机制及区域传播规律,为玉米锈病防控提供了科学支撑。 研究团队采用“田间转录组”测序技术,并基于P. polysora高质量参考基因组和玉米B73参考基因组,在田间转录组数据中同时解析了病原菌的遗传变异与寄主的抗性反应,为大规模跨境病害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团队通过整合基因流分析与气流轨迹模拟,揭示了寄主选择在本地谱系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了中国北方病害流行主要受国内菌源影响,而非持续的境外输入。团队进一步聚焦病原菌关键毒性因子,发现约18%的效应子具有谱系特异性,其中AvrRppC具有最强正选择信号,并演化出17种不同等位基因型。同时,研究显示,菲律宾吕宋岛发现的高分化谱系PH1携带全新AvrRppC等位基因型,可克服抗性品种RppC的抗性,对邻近地区构成潜在的输入威胁。 这一研究回溯了P. polysora的全球入侵历史,为学界理解P. polysora全球传播历史提供了更完整的视角。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病理学》(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联合研究合作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计划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多堆柄锈菌全球传播历史、谱系分化及AvrRppC毒性变异
2025.11
01
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空间应用系统上行六项科学实验
10月31日23时44分,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由中国科学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本次共上行6项科学实验,实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kg。来自中国科学院的载荷专家张洪章将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轨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此外,空间应用系统还将开展3项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包括“空间动物品系筛选与饲养关键技术验证”“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等;2项流体科学领域研究,包括“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等。 10月31日晚,搭载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锂离子电池具有自身重量轻、寿命长的优势,是执行太空任务的重要供电来源。深入研究锂离子电池在太空环境下的性能演化规律,有望为后续太空任务中锂离子电池研制和高可靠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的“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项目,将在充分发挥载荷专家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过程中,载荷专家将基于自主科学判断,精细调节光学仪器,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锂离子电池原位光学观测实验,全程获取锂枝晶生长全流程影像。该项目将实践“现场决策、快速响应”的空间实验新模式。载荷专家的主观能动性将是本项目获取新现象、新发现、新成果的重要保障。 小鼠是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哺乳类模式动物。因其与人类基因同源性高、体型小、繁殖周期短,已成为开展生命体空间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和繁衍研究的理想模型。相关研究对于人类未来长期太空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促进地球人类健康提供宝贵的科学依据。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负责的“空间动物品系筛选与饲养关键技术验证”项目首次将哺乳动物小鼠送入中国空间站,旨在建立空间小型哺乳动物饲养和研究技术体系。项目将通过多维度视频图像监测小鼠空间行为,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的影响,并初步探究小鼠在空间环境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本项目共上行4只小鼠(雌性、雄性各2只),在轨饲养约5天,随后随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后,深入开展后续科学研究。 从DNA的双螺旋结构到药物分子的治疗效果,“手性”主导着生命活动的方方面面。手性是一种分子层面的不对称构型属性。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地球上的生命都选择了以左旋氨基酸和右旋核苷来构建蛋白质和RNA,重力对于手性选择性影响机制尚不明确。由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共同承担的“空间环境下遗传密码起源与手性的关系”项目采用左旋/右旋氨基酸、右旋核苷和高能磷酸盐体系构建实验模型。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该项目将开展左旋/右旋氨基酸在核苷介导下的竞争成肽反应,探究微重力对于手性生命分子选择的调控机制。 活性胶体具有自我驱动的特性,是研究复杂系统自组织和群体行为的重要微观实验模型。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微重力环境下活性胶体的结构与动力学研究”项目,将在微重力条件下系统观测活性胶体粒子的个体运动与集体演化过程,旨在揭示活性胶体的集群结构与动力学行为规律,阐明活性胶体粒子的驱动机制、相互作用与自组织原理。研究成果有望为胶体微纳机器人三维集群操控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
2025.10
31
科学家找到5.5亿年前“生态革命”关键证据
动物对沉积物的三维扰动,改变了远古海洋的生态格局,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铺平了道路。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团队,在三峡地区发现了一组保存完好的三维潜穴化石,将动物复杂行为的起源追溯到了5.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该发现改变了学界对早期生命演化的认识。 此前,学界普遍认为埃迪卡拉纪的生物,大多是在海底表面留下简单的爬痕或浅层水平潜穴。直到寒武纪,生物才逐渐发展出垂直或斜向挖掘沉积物的能力,形成复杂的三维潜穴系统。然而,研究团队在属于埃迪卡拉纪的三峡地区“石板滩生物群”遗迹中发现,化石具有类型多样的三维复杂潜穴系统遗迹,包括锯形迹、多山迹与蝌蚪状潜穴等类型。与更早期仅停留在沉积物表面的简单爬迹不同,三维潜穴是动物行为复杂化的重要标志,这些化石首次展现出动物向沉积物内部“纵向探索”的能力。这些精心构造的地下通道网络,表明它们不再是海底的“表面过客”,而是可进行有计划的、主动的沉积物探测,是能够主动挖掘、构建三维栖居空间的生态系统“工程师”。 在埃迪卡拉纪,海底普遍覆盖着一层坚韧的“微生物席”,这层生物膜为当时固着或简单移动的大多数生物提供了稳定的栖息地。这些早期动物的挖掘行为,在当时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工程师”的活动破坏了“微生物席”的稳定性,动摇了旧有生态系统的根基。研究显示,在石板滩地层中,潜穴化石的丰度与典型的埃迪卡拉纪宏体化石的丰度呈负相关。在潜穴密集的层位,原有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变得稀少。这表明,这些“工程师”可能通过竞争空间、资源或间接破坏微生物垫基底,局部排挤了适应旧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上述行为革新促进了元素循环的变革。尽管埃迪卡拉纪仍处于低氧条件下,这些扰动还难以大规模氧化深层沉积物,但“工程师”的活动无疑增强了沉积物的物理混合,影响了磷、碳、硫等关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这些具有两侧对称身体构型的动物所驱动的行为革命,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埃迪卡拉纪相对静态的“微生物席垫”世界,和寒武纪开始出现的、动物与沉积物剧烈相互作用的“混合基底”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序幕,在5.5亿年前已然拉开。 从平面到立体,从稳定到动态。石板滩生物群记录了动物从在海底表面简单“漫步”,到主动向地下三维空间“开拓”的根本性转变。该研究将复杂三维洞穴系统的出现时间,明确提前到了埃迪卡拉纪晚期,揭示了动物自身行为方式的革新是驱动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些古老“工程师”们看似微小的挖掘行为,在漫长的时间尺度上,最终撬动了整个星球的生态格局。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 论文链接 石板滩生物群中的Treptichnus遗迹化石 石板滩生物群的遗迹化石复原图
2025.10
29
研究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可控核聚变装置被誉为“人造太阳”,是人类探索未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方向。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被视为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其技术突破决定能否制造出约束上亿度等离子体的超强磁场。金属基带作为缓冲层和超导层生长的衬底,其作用如同盖房时打下的地基——缓冲层和超导材料需要一层一层地“生长”在这一基带上,为超导带材提供了必要的机械强度和变形能力,更是整个超导结构得以稳定成型的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戎利建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的工业化生产。这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带材用关键材料国产化制备方面实现重要突破,将为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全国产化生产和应用提供重要保障。 经科研攻关,材料的纯净度各项指标均达到进口材料水平。高纯净材料可确保合金具有优异的冷热加工性能和基带的表面质量。 研究团队突破了合金的锻造、轧制、热处理、相析出调控、光亮表面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攻克了制约国产化基带应用的技术难题,实现了长度达2000m、厚度0.046mm、宽度12mm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高温超导用哈氏合金基带的批量化制备。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nm,液氮温度下抗拉强度大于1900MPa,经900℃加热5min后室温抗拉强度大于1200MPa,表现出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目前,由金属所批量化制备的金属基带已在相关企业开展验证工作,并完成近千米高温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制备。金属所已与相关企业达成20吨金属基带供货的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进一步优化制备工艺。 千米级基带
2025.10
27
嫦娥样品分析揭示月球正背面太阳风长期辐照不对称性
地球磁层对月球近侧与远侧的太阳风通量具有调制效应,导致两侧太阳风通量呈不对称分布。这种长期存在的不对称性或进一步影响月表的空间风化过程。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澳门科技大学、云南大学、吉林大学,通过测定嫦娥五号(CE-5)与嫦娥六号(CE-6)月壤颗粒的暴露年龄及太阳风损伤非晶环带厚度,获得所测样品的环带增长速率,并与阿波罗11号、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样品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显示,来自月球远侧中纬度区域的CE-6月壤颗粒,其环带增长速率相对于来自月球近侧低纬度区域的阿波罗样品测得的结果明显更高。该趋势与模拟所得的月表太阳风通量分布一致,支持“地球磁层能够有效屏蔽月球近侧的太阳风辐照,从而造成近侧和远侧之间的辐照不对称”的观点。但是,来自月球近侧中纬度区域的CE-5样品表现出异常高的环带增长速率,其原因尚不明确。该研究发现的长期太阳风通量局地差异性,为探究月面不同区域太空风化过程提供了新视角。 研究进一步对CE-5与CE-6返回的月壤样品开展微区分析。实验选取15颗具有清晰月表暴露特征的长石颗粒,通过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切片-透射电镜分析,获得各颗粒太阳风损伤形成的非晶环带厚度、太阳高能粒子辐射径迹密度。基于辐射径迹密度数据,研究估算出各颗粒的暴露年龄,并结合非晶环带厚度算出太阳风损伤非晶环带的增长速率。研究将测量结果与已发表的阿波罗11号、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样品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月球近侧中纬度区域采集的CE-5样品具有最高的环带增长速率,其值为55.96 ± 10.82 nm/Myr;其次为月球远侧中纬度区域的CE-6样品,其环带增长速率为33.21 ± 6.16 nm/Myr。相比之下,阿波罗11号、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样品的环带增长速率分别为25.10 ± 1.76 nm/Myr、23.52 ± 5.36 nm/Myr和25.40 ± 2.32 nm/Myr。为探讨环带增长速率与太阳风辐照之间的关系,研究结合月表太阳风通量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表明,相较于阿波罗采样区域,CE-6采样区域的太阳风通量更高。这与研究中CE-6样品损伤环带增长速率高于阿波罗样品的测量结果一致。这表明,地球磁层能够屏蔽月球近侧部分的太阳风辐照,造成月球正背面太阳风辐照不对称性,影响月壤的空间风化过程。同时,研究发现,CE-5样品表现出异常高的环带增长速率,意味着月壤损伤程度受到太阳风辐照强度的控制,还可能受到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如颗粒孔隙度、地形坡度和坡向等。目前,CE-5样品环带增长速率异常的具体原因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典型受测颗粒的微观特征 嫦娥五号、嫦娥六号、阿波罗11号、阿波罗16号和阿波罗17号月球样品颗粒中太阳风损伤非晶环带厚度与暴露年龄的比较 月球表面太阳风通量的分布情况,以及太阳风损伤形成的非晶环带增长速率与太阳风通量之间的关联
2025.10
27
研究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起搏器”
寒武纪大爆发使几乎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快速在地球出现,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关键的里程碑事件之一。已有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动物在寒武纪早期爆发过程中,呈现出“脉冲式”演化模式,并伴随海水无机碳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的同步波动,这或与大气、浅海的周期性“增氧”直接相关。然而,学界对调控这一时期脉冲式增氧的驱动机制尚不明晰。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团队等,通过频谱分析和地球系统箱式模型模拟,揭示了地球长时间尺度的轨道变化或是这一脉冲式增氧过程的幕后推手。 此前,有研究利用俄罗斯西伯利亚寒武纪早期连续的碳酸盐岩地层剖面获得的样品,揭示寒武纪早期,海洋动物多样性在约200万年至300万年的时间尺度上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与海水碳、硫同位素的同步漂移在时间上高度吻合。科研人员认为,全球有机碳和黄铁矿埋藏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和浅海氧含量周期性波动,进而影响海洋动物早期演化模式。科研人员进一步提出,这些百万年尺度的地球表层环境变化,或由长周期的地球轨道变化所驱动。轨道变化通过改变地球不同纬度接收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使气候周期性波动。这一周期性变化可能影响了大陆风化作用强度,以及磷等关键营养物质向海洋输送。营养物质的周期性输入,刺激海洋光合作用和有机碳埋藏,从而导致大气和海洋氧含量周期性增加。 为论证这一假说,该研究对已发表的寒武纪早期碳–硫同位素记录进行了频谱分析。结果显示,这一时期碳、硫同位素记录中存在1.2百万年、2.6百万年及4.5百万年的长周期变化,与长周期轨道变化周期一致。随后,研究团队在最新的深时地球系统箱式模型(SCION)中添加了气候轨道驱动因子,并对这一过程开展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轨道驱动的气候变化可复现海水碳–硫同位素的同步周期性变化,论证了这一假说的可行性。同时,模型敏感度实验表明,海洋中的低硫酸盐浓度,或放大了碳–硫–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轨道驱动营养物质输入的响应幅度,是寒武纪地球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短板。 这一研究对学界理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节拍,和其他时期周期性的碳、硫、氧循环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江苏省、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的支持。 论文链接 SCION模型中新增的轨道驱动气候变化 SCION模型模拟结果
2025.10
21
研究发现癌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代谢互作促进肝癌转移新机制
10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鲁明研究组等,报道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肝癌细胞之间“乳酸-脂质过氧化-乙酸”的全新代谢互作模式,揭示了TAMs作为微环境乙酸供应源,通过增加肝癌细胞乙酰辅酶A合成,促进肝癌转移的作用机制,为肝癌转移提供了潜在的微环境干预靶点。 乙酰辅酶A是细胞内关键的代谢中间物,是糖、脂质和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产物,也是脂质合成和三羧酸循环的起始代谢物,可作为蛋白质乙酰化修饰的底物影响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 为寻找肝癌微环境中乙酸的来源,研究人员对肝癌微环境中不同的原代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进行筛选,并利用体内清除实验和体外诱导的TAMs进行分析验证,鉴定出TAMs可特异性促进肝癌细胞乙酸水平提升,并证实TAMs是通过分泌游离形式的乙酸到微环境中来实现这种特异性效应。机制研究发现,TAMs中脂质过氧化-乙醛脱氢酶2途径是调控其乙酸生成和分泌的关键代谢途径。 研究发现,抑制TAMs中ALDH2或脂质过氧化途径,均可减弱TAMs促肝癌细胞体外迁移的能力。这种效应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乙酰辅酶A合成和组蛋白乙酰化实现。研究进一步利用髓系特异性敲除Aldh2小鼠,构建肝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发现,敲除TAMs的Aldh2可减少原发瘤中肝癌细胞的乙酸水平,并抑制肝癌的肺转移。以上体内外研究获得的机制研究结果,在人肝癌样本中也得到验证,即人肝癌组织中ALDH2+ TAMs浸润程度与临近肝癌细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呈正相关。研究通过一系列筛选和验证,鉴定出癌细胞来源的乳酸是TAMs脂质过氧化-ALDH2途径激活的诱导因子。乳酸可通过提高活性氧水平和上调Nrf2的表达激活TAMs的脂质过氧化-ALDH2途径,从而形成肝癌细胞和TAMs之间“乳酸-脂质过氧化-乙酸”的互作环路。 上述研究揭示了肝癌细胞与TAMs之间新的代谢互作模式,为解析局部代谢微环境调控癌细胞表型转化的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同时,研究发现脂质过氧化途径可作为TAMs乙酸的主要来源,为靶向TAMs的脂质过氧化-ALDH2通路干预肝癌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sm)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TAMs与肝癌细胞间的“乳酸-脂质过氧化-乙酸”代谢互作模式
1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