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新闻
通知
2025.01
06
嫦娥五号玄武岩研究揭示20亿年前月球存在弱磁场
由发电机产生的月球磁场可以反映其内部结构和热状态,并能够影响月表环境。因此,研究月球磁场的变化过程可以为剖析月球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阿波罗时代至今的遥感数据和月表原位测量表明,月球现在不存在类似地磁场的全球性偶极磁场,但阿波罗返回样品的古强度数据以及部分磁化的月壳指示,月球可能曾有发电机磁场。已有的现代月球古强度数据集中在30亿年前,而30亿年后的阿波罗数据均来自经历过强烈冲击改造的表土角砾岩,致使部分学者质疑其记录的磁场可能受撞击影响,并使得准确限定这些角砾岩的形成年龄相对困难。目前,关于月球发电机磁场持续时间及其中晚期演化过程存在较大争议。 我国嫦娥五号任务在风暴洋区域采集了人类首批月球中纬度玄武岩样品。玄武岩受到撞击改造程度一般较小,能够代表火山喷发时的月球古磁场强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献华团队获得的嫦娥五号玄武岩喷发年龄为~20亿年,代表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月球玄武岩返回样品。这些年轻玄武岩为获取月球中晚期古磁场数据提供了机遇。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朱日祥和副研究员蔡书慧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的科研人员,对获批的9颗毫米级玄武岩岩屑样品开展了磁学分析。相关成果为认识月球发电机中晚期演化历史提供了关键约束。 针对月球返回样品稀有量少、磁信号弱等特点,该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地外微小、弱磁样品的高精度、低损耗磁学方法研究体系,为嫦娥五号及后续深空探测返回样品磁学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该研究采用多种古强度测试方法,获得了月球20亿年前可靠的发电机磁场信息。研究显示,月球在距今20亿年前存在一个较弱的发电机过程,所产生的磁场强度为~2-4 μT。这表明,20亿年前月球深部保持一定的热对流或热传导且其驱动能量可能来源于内核结晶、进动、钛铁矿堆晶下沉等过程,具有活力的月球深部可能为月球年轻火山活动贡献了一定热量。 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科学进展》同期刊出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Benjamin P. Weiss撰写的聚焦文章。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p3333                                                                                                 月球磁场强度演化图 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揭示20亿年前月球存在弱的发电机磁场,指示该时期月球深部仍具有一定活力
2025.01
03
目前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设施建成
2024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最大测试电流达到稳态48千安,超过47千安的设计值。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达到总储能406.7兆焦、可用测试磁体内径1500毫米、最高场强12特斯拉、接头电阻0.1纳欧,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目前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超导磁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目标是建成大型超导磁体及实验系统,开展针对未来聚变工程堆运行工况下,超导中心螺管磁体强电磁场、高压快速变化、系统可靠性等实验,获得充分的运行工况数据。历时近10年,项目组攻克了大型聚变堆超导磁体设计、低阻超导接头、超低温磁体绝缘、失超保护、大型低温、高电流电源及快速磁场变化安全控制等多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成功研制并建成迄今为止最大的超导磁体及测试系统,实现了超导磁体材料、设备、系统100%国产化。 后续,项目组将进一步优化系统控制,开展深入的高磁场变化率、更大电流、更高磁场、极端事故工况等科学研究。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能够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并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超导磁体系统示意图
2024.12
31
我国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 未来将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李国利、邓孟)我国于12月30日首次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后续将根据实施进展情况按年度例行发布。 《报告》重点围绕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研究、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领域,从目前已下行样品、取得研究数据、完成在轨实验、获得突出进展的科学与应用项目中,择优遴选了34项代表性科学研究与应用成果,集中回应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空间站建设发展的关切期待,全面展示了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的能力水平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后续空间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科学机理认知、加速成果转化和取得广阔应用效益总结了有益经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目前,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首批空间科学、应用实验与技术试验项目进展顺利、成果丰硕,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取得了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造血干/前体细胞、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冷原子干涉陀螺、国际上首个建立高通量在轨微生物防控试验平台、国际上空间水生态系统在轨运行最长时间等多项开创性成果。各领域科学团队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SCI论文,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已实现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显著推动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快速发展。 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年来,我国先后组织完成4次载人飞行、3次货运补给、4次飞船返回任务,5个航天员乘组、15人次在轨长期驻留,累计进行10次航天员出舱和多次应用载荷出舱,开展多次舱外维修任务,刷新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时长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2名港澳载荷专家的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低成本货物运输系统择优并启动研制等工作。目前,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稳定、效益发挥良好。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将在今后10-15年的运营中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促进我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为推动科技强国、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2024.12
31
自主创新药研究获国际机构认定 有望助力罕见病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谭蔚泓领衔,研究员刘湘圣、谢斯滔等组成的团队与杭州医学所眼科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吴文灿团队联合研发的创新药物——核酸适体偶联药物(ApDC)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认定。这是全球首个获得FDA孤儿药认定的核酸适体偶联药物。这不仅是中国科研团队的重要突破,也有可能为全球眼部肿瘤罕见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希望。 孤儿药是指专门用来治疗罕见病的药物。美国FDA专门设立的“孤儿药认定”机制,对孤儿药的研发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如加快审批、税收减免等。此次ApDC获得FDA孤儿药认定,不仅意味着它的疗效和安全性等科学价值得到了权威机构的认可,还将极大地推动它的临床转化。 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病部位位于眼睛的葡萄膜,是不常见却极为凶险的眼部肿瘤。葡萄膜黑色素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确诊时许多患者已进入晚期。更严重的是,这种肿瘤极易通过血液扩散,尤其是转移到肝脏,一旦发生转移,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足一年。 目前,全球针对原发性葡萄膜黑色素瘤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等传统方式,尽管在短期内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这些疗法常对眼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严重时甚至导致失明,且难以有效防止肿瘤转移的发生。 此次研发的ApDC药物正是针对这一需求的突破性创新药物。作为智慧型药物,ApDC堪称眼癌治疗领域的“黑科技”,针对眼部罕见的恶性葡萄膜黑色素瘤、肝转移肿瘤等疾病,能够精准攻击癌细胞,副作用少,安全性高。 它的创新点在于使用核酸适体这一靶向分子,精准锁定癌细胞并释放药物,“毒性药物”作为子弹头,一旦找到目标,携带的药物便被精准释放到肿瘤细胞中,从内部摧毁癌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效果。 “团队的大量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发的这款ApDC药物不仅能够高效抑制眼原位肿瘤生长,还能显著降低肝、肺、骨及脑部的肿瘤转移风险,展现出非常优异的抗肿瘤效果。”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们将推进临床试验,争取早日投入实际应用,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转机。”
2024.12
27
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
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中国VLBI网主题报告会暨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丁赤飚在视频致辞指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基础在建、关键在用。他希望要发挥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作用,加大开放共享力度,力争在设施建成初期就早出成果、多出成果。要依托性能优异的设施平台,吸引集聚一批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培养一批青年人才,稳定一批工程技术人才。要主动对接关系日喀则、长白山当地长治久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继续通力合作,为西藏自治区和吉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视频致辞,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致辞。 在探月工程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23年9月相继启动了位于吉林长白山和西藏日喀则两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在相关各方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现已圆满完工。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网的构型,中国VLBI网(CVN)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不仅能更加有力保障探月四期和深空探测任务,同时还将成为支撑射电天文研究观测的新利器。此外,两个新建站建成后,还可成为当地天文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促进所在地区的科技、教育和旅游发展。 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 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
2024.12
25
2024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2024年12月24日,由科技日报社主办、部分两院院士和媒体负责人共同评选的2024年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入选的2024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入选的2024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分别是:全球最大古人类基因库创建;首例脑机接口设备人体移植完成;OpenAI公司文本-视频程序Sora惊艳全球;最大神经形态计算机研制成功;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首次形成;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星舰”上演“筷子夹火箭”场景;第三种磁性材料交变磁体发现;新一代量子芯片纠错能力达到实际应用必要条件。 二〇二四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1.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召开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是这次大会传递的最强音。“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铿锵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冲锋号”吹响,新征程启航。这次大会为新时代科技工作指明前进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创新伟力。 2.“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星空下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合成照片)。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高能宇宙线从哪里来?这是一个世纪之谜。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的新发现,让我们离解开这一谜题更近了一步。 2月26日,《科学通报》发表了一项关于高能宇宙线起源的重要成果。利用“拉索”的观测数据,我国科学家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这是迄今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 宇宙线是从外太空来的带电粒子,主要成分为质子,携带着宇宙起源、天体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学信息。探究宇宙线起源之谜,是当代天体物理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之一。 据介绍,“拉索”此次发现的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距我们约5000光年,尺度超过1000万个太阳系。泡状结构内有多个能量超过1千万亿电子伏的光子,最高达到2千万亿电子伏。 “一般来说,产生能量为2千万亿电子伏的伽马光子,需要能量至少高10倍的宇宙线粒子。”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睿智说,这表明泡状结构内部存在超级宇宙线源,源源不断地产生能量至少达到2亿亿电子伏的高能宇宙线粒子,并注入到星际空间。 研究表明,位于泡状结构中心附近的大质量恒星星团(Cygnus OB2星协),是超级宇宙线源最可能的对应天体。 3.复粒稻遗传奥秘破译 复粒稻整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供图 复粒稻是一种独特的水稻种质资源,与普通水稻穗子上种子粒粒分明不同,它结出的种子可以三粒长在一簇上,因此又被称为“三粒奇”。但这“三粒一簇”特性的机制一直是个谜。 3月8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来自该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破译复粒稻“三粒一簇”的遗传奥秘,揭示了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的机制,为培育高产水稻新品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当日发表于《科学》杂志。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历时7年,对复粒稻种质进行了大规模化学诱变,创制了1万份(约16万个单株)复粒稻诱变株系,通过在田间逐一鉴定穗部特征,从中筛选出2份不簇生的突变体株系,成功定位到发生突变的基因BRD3。 通过进一步分析,研究团队发现,油菜素甾醇可以通过调控水稻穗二级分枝调控穗粒数。 实验证明,正是在突变基因BRD3的作用下,油菜素甾醇这种激素的含量降低,导致复粒稻稻穗的二级枝梗增多,使得“三粒一簇”现象出现。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曹永生表示,水稻单产突破依赖种质资源中重大基因的发掘利用,油菜素甾醇调控水稻穗粒数机制的发现,提供了提高水稻单产的新视角。 4.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首次实现 5月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利用“自底而上”的量子模拟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高效开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态研究提供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 霍尔效应是指当电流通过置于磁场中的材料时,电子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在材料内部产生垂直于电流和磁场方向的电压,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电磁感测领域。反常霍尔效应则是指无需外部磁场的情况下观测到相关效应。量子霍尔效应是量子力学版本的霍尔效应,需要在低温强磁场的极端条件下才可被观察到。 “量子霍尔效应根据电子间相互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和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潘建伟说,其中,分数量子霍尔态展现出非平庸的多体纠缠,具有重要的观测研究价值,多年来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 在此项研究中,团队利用“自底而上”的方式,基于自主研发的超导高非简谐性光学谐振器阵列,实现了光子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在此系统中构建出作用于光子的等效磁场以构造人工规范场,从而实现了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评价,这项研究向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处理迈出重要一步。 5.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研制成功 继2019年发布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之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类脑计算研究团队在类脑视觉感知芯片领域再获新突破,研制出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相关研究成果5月30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 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施路平介绍,在开放世界中,智能系统不仅要应对庞大的数据量,还需要应对极端场景,如驾驶场景中的突发危险、隧道口的剧烈光线变化和夜间强闪光干扰等。而传统视觉感知芯片面对此类场景往往出现失真、失效或高延迟,这样就会限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更好应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聚焦类脑视觉感知芯片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原语的互补双通路类脑视觉感知新范式。 “该范式借鉴了人类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将开放世界的视觉信息拆解为基于视觉原语的信息表示,并通过有机组合这些原语,模仿人视觉系统的特征,形成两条优势互补、信息完备的视觉感知通路。”施路平介绍,基于这一新范式,团队研制的“天眸芯”不仅突破了传统视觉感知范式的性能瓶颈,而且能够高效应对各种极端场景,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6.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屏幕上拍摄的嫦娥六号取样回放画面。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敢上九天揽月,谈笑凯歌还! 6月25日,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草原,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下,嫦娥六号返回器回到地面。至此,嫦娥六号完成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的壮举。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开展的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 嫦娥六号任务周期长,工程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突破了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 嫦娥六号自发射后历经53天,闯过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月面工作、月面上升、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环月等待、月地转移以及再入回收等多个难关,成功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 这些珍贵的月背样品,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也为我们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提供了一手资料,更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辟了新的视角。 11月15日,月背样品研究传来好消息: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做出的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登上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这两项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这一年龄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紧接着,12月20日,《自然》又报道我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月背样品,获得了人类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 7.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 深中通道夜景。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遥望珠江口,曾被伶仃洋隔开的两岸城市群,因一座超级工程而紧密连接。 6月30日,历时7年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从深圳到中山的车程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30分钟。深中通道全长约24公里,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作为环珠江口“A”字形交通网络骨架的关键一“横”,深中通道跨越伶仃洋,让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实现了跨海直连。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创造了世界首例水下高速公路枢纽互通—机场互通立交、世界最长的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钢箱梁悬索桥、世界最高桥面最高通航净空海中大桥等10项“世界之最”。 自建设以来,深中通道获得发明专利200余项、行业协会奖项数十项,并屡获国际赞誉。2024年4月,深中大桥荣获被称为桥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深中隧道荣膺“全球隧道与地下工程领域50项标志性工程”。 “我们坚持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将创新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说,深中通道完成了多项技术创新,特别是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设计施工领域形成了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 8.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获突破 7月16日,《细胞》杂志在线发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徐沪济教授团队的临床研究成果:3名患有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在接受通用型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国际首次成功使用异体通用型CAR-T治疗自身免疫疾病。 如何提高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愈率,最大限度降低患病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医学难题。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小分子药物等在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其对许多患者仍无效,或改善后复发,患者最终发展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徐沪济介绍,CAR-T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手段,已经在B淋巴细胞(以下简称“B细胞”)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在一些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过程中,B细胞的异常发育和功能失调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该团队使用健康供者来源的T细胞,经过基因工程改造,制备出针对B细胞CD19的异体通用型靶向CAR-T细胞药物,实现了CAR-T细胞药物的批量生产。使用该细胞药物,徐沪济教授团队成功治疗3名严重复发难治性风湿免疫疾病患者。 徐沪济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还展示了通用型CAR-T细胞疗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巨大潜力。 9.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发布 10月22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的深圳湾体育中心,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发布。新华社记者 白瑜摄 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 NEXT)正式发布。这是继苹果iOS和安卓系统后,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此次发布的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流畅度、性能、安全特性等提升显著,全面突破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也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 由于不依赖国外编程语言和操作系统内核等核心技术,原生鸿蒙操作系统也被称为“纯血鸿蒙”。11月26日,搭载原生鸿蒙操作系统的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标志着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正式商用。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业务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董事长余承东介绍,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续航时间、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均位于行业前列。 据悉,鸿蒙系统于2015年立项,持续打造操作系统根技术,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完同行30年的历程。2019年,华为公司正式对外发布鸿蒙系统,2021年该系统正式搭载到智能手机上。2023年9月,华为公司宣布全面启动鸿蒙原生应用,意味着鸿蒙系统完全使用自主“内核”,不再依赖其他操作系统的开放源代码。加速创新的鸿蒙系统不仅为国内终端、软件等产业链各环节发展带来新机遇,也正带动各行业、各领域的数智化转型。 10.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 12月18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正式命名为“梦想”号,并在广州南沙首次试航。图为命名仪式现场。新华社记者 黄国保摄 “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这是人类长久以来的科学梦想。如今,中国最新入列的科考船有望将这一梦想变成现实。 11月17日,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深能力、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入列。 “梦想”号全长179.8米,宽32.8米,排水量42600吨,续航力15000海里,自持力120天,载员180人。它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按16级超强台风安全要求设计,可在6级海况下正常作业,具备全球海域无限航区作业能力。 中国船舶第七〇八研究所“梦想”号总设计师张海彬介绍,“梦想”号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攻克多项世界级船舶设计难题,国际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构建起我国自主的超深水钻探装备设计建造技术体系。经两轮海试验证,“梦想”号主要性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 作为全球领先的深海作业平台,“梦想”号的科考实验功能和信息化水平国际领先。全船建有基础地质、古地磁、无机地化、有机地化、微生物、海洋科学、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钻探技术等九大功能实验室,总面积超3000平方米,配置有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可满足海洋领域全学科研究需求。 “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2024.10
31
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国际版等平台在深圳正式发布
       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以下简称“深北莫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有限公司协办的“应对开放科学挑战:文献资源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开幕。         开幕式上,会议主办方发布了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国际版(以下简称“PubScholar国际版”)、“SMBU国际合作预印本平台”和“深北莫大学机构知识库”。文献中心主任刘细文、深北莫大学第一副校长伊万琴科,中国科学院科技基础能力局研究员王小伟,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建龙等出席发布会,共同启动平台。发布会由深北莫大学图书馆馆长刘万国主持。         PubScholar国际版是文献中心在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基础上,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开放科学框架,为全球研究人员和公众打造的一个公益性的学术资源检索发现、内容获取和交流共享平台。平台有效整合“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和科学基础设施”三大类学术资源约1.8亿条,为用户提供AI智能知识服务和开放学术交流服务,支持六种联合国工作语言切换。今年起,深北莫大学与文献中心基于PubScholar国际版积极推动文献资源共享,并面向学术交流发展趋势以及科研机构成果管理需要,合作共建了“SMBU国际合作预印本平台”和“深北莫大学机构知识库”。         刘细文在发布会上指出,科学知识的开放获取是开放科学的核心构成之一,但全球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各国各界共同努力。PubScholar国际版的推出,是多方合作的成果,为构建全球性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奠定了基础。王小伟在发布会上呼吁,希望国际上更多科研机构、期刊出版商、广大科研人员及公众积极参与PubScholar国际版的建设与使用中,共同为促进全球科学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做出更多贡献。         本次会议共有2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图书馆馆长和文献资源建设从业者参加,共同见证上述平台的发布。与会代表充分认可文献资源共享对于推动开放科学的重要意义,并纷纷表达了对共建开放科学基础设施共享网络的支持和对建设成果的美好期待。         PubScholar国际版网址:https://pubscholar.cn/。         SMBU国际合作预印本平台网址:https://smbu.chinaxiv.org/。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机构知识库网址:https://ir.scholarin.cn/smbu。                                                                                                      发布会现场
2024.05
29
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 勇做科技创新排头兵——2024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弘扬科学家精神】       今年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迎来百年诞辰,其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有我国相关基础科学领域的奠基者。    “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中,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发展和自立自强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是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典范。”5月28日,在2024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致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排头兵。      邓稼先院士长期从事核武器研制工作,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今年迎来百年诞辰。在主题宣传活动的院士风采展上,邓稼先胸怀祖国、追求真理的事迹格外感人。      1979年的一次核试验,由于氢弹下降速度过快,试验没有成功。为了尽早找出试验失败的原因,邓稼先决定亲自到试验场勘察情况。这一决定遭到现场人员的强烈反对:“您是院长,您怎么能去呢?”邓稼先却说:“就因为我是院长,所以我必须去。”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让邓稼先义无反顾冲到试验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并近距离进行观测研究。通过仔细分析,他最终确定试验失败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是飞机在空投时降落伞没有打开造成的。      查明真相的邓稼先长吁一口气,但他也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肯定有事了。他对核弹的放射性危害再清楚不过了,仅仅一克重的钚就可以毒死一百万只鸽子,一旦侵入人体极易被骨髓吸收,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几天后,邓稼先到北京的医院检查。结果表明,他的尿液有很强的放射性,白血球内染色体已呈粉末状,肝脏也受到损伤。      与邓稼先一样,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今年也迎来了百年诞辰。院士风采展上,闵恩泽应对挫折的故事给人深刻启迪。 20世纪50年代,闵恩泽致力于小球硅铝催化剂的研发,试验过程中常蕴含着危险。有一次发生了掉带事故,闵恩泽亲自钻进高温烘烤的干燥室,重新设计了自动调带装置,才将问题解决。由于技术、经验的不足,他和同事们在几间简陋的平房里反复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闵恩泽认为那是一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过程。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奋战,闵恩泽和他的团队最终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保证了我国催化剂的及时供应。      闵恩泽经常告诫年轻人,科研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充满挫折。他甚至给研究生开了一门名为科研挫折率的课。他常说:“错误和挫折教育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在闵恩泽看来,没有失败和挫折,就不会有成功,遇到挫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克服了它,就会走向成功。      19位迎来百年诞辰的院士,每一位都有精彩感人的故事。2024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就是为了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公众系统地展示19位百年诞辰院士的院士语录、科学成就、科学精神和院士风采,传播院士们矢志报国的崇高理想、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风范、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启动仪式后,主办方将陆续在各地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校、展览馆、图书馆举办院士风采展。
2024.05
29
2024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在京启动
      光明网讯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启动2024年“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       今年共有1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迎来百年诞辰,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朱光亚,以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郑哲敏等,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启动仪式现场       现场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胡海岩院士出席仪式并致辞。他表示,这些百岁院士不仅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是科学精神和科研道德的典范。他呼吁全社会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成为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先锋。       启动仪式上,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党委书记承金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主任杨利伟先生代表院士单位发表了致辞。朱光亚院士之子朱明远、邓稼先院士亲属许进、郑哲敏院士助手李伟格分别进行了主题报告,分享了院士们的人生故事和科研成就。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会后,到场嘉宾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参观了“科学人生·百年”院士风采展首展,进一步了解了这些科学巨匠的风采。“科学人生·百年”主题网站(http://kxrsbn.casad.cas.cn)也在今日同步上线,网站收录了每位百年诞辰院士的箴言语录、科学故事、影像资料等。        据介绍,主办方接下来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中小学校、展览馆、图书馆等地点举办院士风采展,并通过各大网络多媒体平台播放院士宣传短视频,以促进公众走近院士、了解院士,学习院士,从院士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迪。
3 4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