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背景、进展与展望”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 2015.08.24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背景、进展与展望”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8月22日上午,“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5”系列专题科普讲座的最后一场“渤海浪仓科技示范工程—背景、进展和展望”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办,本次讲座是对巡展展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让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增产增收》成果的深度解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小京研究员为听众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来自社会各界的听众朋友们共同分享了这一科研成果的最新进展。

       刘小京研究员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主要从事盐碱土改良利用、咸水灌溉、植物耐盐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发表论文1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河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刘小京研究员从三方面展开了讲述,首先为大家介绍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基本背景知识。该项目是在李振声院士倡导下,由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共同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项目面向国家粮食安全重大需求,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4000万亩中低产区、1000万亩盐碱荒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依靠“扩面积、增单产、水保障、创高值”的粮食增产思路,采用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在环渤海低平原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建立粮食增产示范区,并研发、集成、示范推广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与快速培肥、微咸水安全灌溉与雨水高效利用、中低产区粮食增产、棉改增粮等技术。接着介绍了项目的进展情况,以科技特派员为纽带和桥梁,建立企业与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参与的示范机制,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规模化示范推广粮食增产增效技术,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能力,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最后,刘小京研究员介绍了该项目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并强调要切实实现环渤海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

       刘小京研究员的讲座内容丰富,富有感染力,让大家对“渤海粮仓”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解。同时,参与讲座的听众还得到了由巡展工作组赠送的小礼物,现场气氛热烈。

       中国科学院自2012年起推出的“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定期遴选出一批重大科技产出成果,向社会公众汇报、展示。2015年巡展分为重大成果展示区和科普展品体验区两大部分,以互动展品、游戏和视频为主进行实体展,同时以网络、微博、微信等形式综合呈现。希望通过该项活动增进公众与科学的距离,让公众充分感受科学的魅力。巡展将于8月30日正式结束在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展览,之后将去京外多地继续巡展。     (科学文化传播中心)

 

 

                                                                         刘小京研究员

 

  

                                                                               活动现场

上一条:“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背景、进展与展望”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条:“类脑计算:机遇与挑战”科普讲座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