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
时间: 2019.10.24
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盛教授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中关村中学的学生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一场题为“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的精彩讲座。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何林出席活动,并为叶盛颁发“科学人讲坛”特邀嘉宾聘书。
        叶盛是结构生物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分子病理机制研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以及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等。
 
 
叶盛做“从大数据到精准医疗”报告
 
        叶盛首先以动画短片的形式展示蛋白在体内的生物合成路径,告诉听众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基因、蛋白质合成的阶段。接着向听众展示实验室中合成的电子云密度图,这是物理仪器下拍摄的蛋白质三维结构。破译这张电子密度图好比是在解三维立体的谜题,对蛋白质中成千上万个原子的空间坐标的求解过程充满了挑战。
 
 
活动现场
 
        接着以镰刀贫血症的成因与进化优势为例,指出基因功能是有双面性的。可导致器官功能性障碍的镰刀贫血症在抗疟方面就表现出显著的基因优势。生物体基因库是一个神秘、复杂的系统。从虎克发现显微镜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开始,人类对疾病的认识经历了“宏观——微观——宏观”的格局变化。随着生物学对于细胞的认识逐渐微观到了基因和蛋白质的层次,科学家们已经知道了一部分癌症的确切起因。微观角度,从青霉素的偶然发现开始并逐步摸索临床药量,到通过一步一步实验筛选,最终上市的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理性设计药物格列卫。药物学家从药物盲目攻击疾病的试错阶段,再到利用普通的化学药物无差别的杀伤细胞,最终转向寻找针对性的靶向治疗方法。
        叶盛最后讲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生物医学治疗将再次从微观个体回到种群的宏观概念。结构生物学与药物研发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DNA损伤可以达到2万次/天/细胞,人体内无时无刻的不在进行细胞损伤与细胞修复的过程。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生物实验室已经在技术上实现遥控千里之外的生物蛋白转录实验,随着更多医院、药企、诊断等机构的合作,庞大的生物数据将对疾病的诊断与新药研发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望在将来治疗更多难以攻克的疾病。在讲座互动环节,叶盛亲切地回答了到场听众的问题,并与大家进行热烈的讨论交流。
 
 
到场听众参观科学人生·百年展览
 
        讲座结束后,中关村中学的同学参观正在文献情报中心展廊展出的科学人生·百年展览,领略了26位2019年百年诞辰的中科院院士风采。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创建于2008年,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
 
上一条:科学人讲坛:无所不在的磁
下一条:【转载】明天启幕!第三届全球程序员节独家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