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钱学森

1956年,钱学森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办公室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科学部分册》)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钱学森在美国旅居20年期间,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担任教授,由优秀学生成长为杰出技术科学家。1955年10月回国以后,钱学森的角色发生显著变化,被国家推向创建现代科技事业的第一线,逐渐成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战略科学家。

1956年,制订《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期间,在飞机和导弹、有线电与无线电等重大技术方向的选择上,“优先发展导弹,还是优先发展飞机?”是规划制订过程中一个出现激烈争论的热点。当时,航空界的一些专家主张把飞机研制作为航空工业的主要任务,在飞机的基础上再发展导弹。但钱学森主张迎头赶上,认为优先发展导弹更适合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国情。他认为,飞机与导弹各有优点,“但导弹的优点是速度快、杀伤力大、作用距离远,无论是从攻击或防御的角度看,都是一个重要的战术技术性能”。钱学森还从技术上指出,导弹虽然是一种新型武器,但攻克导弹与火箭技术并不见得比飞机更难,因为导弹是无人驾驶的一次性武器,而飞机则是有人驾驶的,而且要求多次重复使用,这在发动机、结构、材料和飞行安全等方面都有许多特殊的要求。钱学森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导弹的制导技术、发动机技术等,在短期内是能够突破的。这些意见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同。此时,中共中央已决定发展导弹事业,并由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聂荣臻负责筹建此事。聂荣臻十分赞同钱学森的意见,在《关于12年内我国科学对国防需要的研究项目的初步意见》中明确将导弹作为航空工业的主要任务。

在周恩来总理委托下,1956年2月17日,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呈递《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经过仔细研究,中共中央果断作出了发展导弹事业的决定。当年10月8日,国防部五院成立,钱学森担任院长,负责中国导弹与火箭研制工作。此后,在周恩来、聂荣臻的领导下,钱学森带领科技骨干组建机构、建立队伍、制订规划,组织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出多种型号导弹、火箭和人造卫星,还开展载人航天探索性工作,为中国导弹与航天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钱学森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在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奠基创业之初,就以非凡的远见卓识,描绘出其发展蓝图。他促成了国家发展导弹的战略决策,主持制订导弹和航天发展规划。钱学森是我国国防科技的主要领导者,在“两弹一星”的决策和研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钱学森还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姜玉平.钱学森——杰出的战略科学家[J].科技导报,2022,40(16):72-81.

[2]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编.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学部分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孙家栋
下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周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