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王希季在返回式卫星发射现场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技术科学部分册(下)》)
王希季,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技术顾问。曾任大连工学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科技大学教授、上海机电设计院总工程师、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提出中国第一颗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技术方案,并主持该型运载火箭初样阶段的研制;主持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曾任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研制方案,采用先进技术,研究卫星返回的关键技术;任小卫星首席专家,双星计划工程总设计师等职。1985年、1992年各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主要代表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卫星设计学》、《建设我国空间基础设施》等。
【箭击长空话当年】
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主席以他宏亮的声音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进军的号令:“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1958年11月,王希季没想到的是,他突然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具体做什么工作,安排王希季的工作人员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去了之后,他才知道是要干一件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大事——研制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来发射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我们深知这件事情对国家的分量,这要求我全身心投入,一心只为国家作贡献。”王希季说。
没有人做过运载火箭,他们就决定从探空火箭开始。在上海郊区新建的发射场中,王希季开始了艰苦的设计和研制工作。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想出了许多“土办法”。
来不及新建实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很多这样的“土办法”成为王希季解决技术问题的关键。
仅仅几个月时间,1960年2月19日,我国第一枚探空模型火箭“T-7M”一飞冲天。虽然这枚火箭只在天上飞了短短8公里,但王希季说,这是他航天事业中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
“T-7M”火箭是由硝酸和苯胺自燃液体主火箭和固体燃料助推器串联起来的两级无控制火箭。当助推器工作完毕后,主火箭能在空中自动点火,主火箭的箭头、箭体在弹道顶点附近可以自动分离,分离后的箭头、箭体分别用降落伞进行回收。火箭的起飞重量190公斤,总长度为5345毫米,主火箭推力226公斤,飞行高度8-10公里。就是这枚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推进剂火箭,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征程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T-7M”火箭受到了上级和中央的高度重视。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T-7M”主火箭产品并给予高度赞赏。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包括预研产品在内的中国航天系统实物产品进行的独一无二的视察,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事件。
参考文献:
1.罗荣兴主编.请历史记住他们——中国科学家与“两弹一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希季:中国航天“拓荒者”[N].中国科学报,2021-07-26.
3.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技术科学部分册[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声明:本文首发于中科传播,文中主要观点及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