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朱光亚

1993年秋,朱光亚在中国核试验基地永久沾染区视察时留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核物理学家。生于湖北宜昌,籍贯湖北汉阳。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教授,核武器研究所(院)副所(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

朱光亚早期主要从事核物理、原子能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参与领导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组织领导了禁核试条件下中国核武器技术持续发展研究、军备控制研究及我军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技事业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杰出的战略科学家】

在原子弹研制初期,为了安排中子截面等基本核数据的调研、计算等工作,朱光亚让刚从苏联留学回国的胡仁宇承担组建中子物理实验室的重任,并嘱咐胡仁宇、赖祖武、唐孝威、王方定等青年人,在工作中要多学习、多讨论。要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义,弥补个人学识的不足,避免出现重大失误。每当青年们讨论重大问题时,朱光亚都尽量亲临指导,经过四五年努力,带出了一批技术骨干,完成了突破原子弹必须完成的临界实验、制备点火中子源、脉沖中子和γ测量等任务,为核武器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后来,胡仁宇、唐孝威、王方定等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王方定院士回忆起那段往事时,感慨地说:“朱光亚副所长身着实验服站在我身边长时间地看着我做实验,不仅鼓舞我一个人,也使在场的全体工作人员深为感动。”“三种思路齐头并进,出现苗头集中突破、对后两种思路穷追不舍并作为后续突破工作的技术储备的决策,把高层管理者的重要作用表现出来了。特别是后两种思路的成果在多年之后的新的研制中又派上大用场,真是站得高,看得远”。

朱光亚一生献身科学、尊重规律,始终以严细慎实、坚韧执著的精神不懈探索、攻坚克难,求索进取是他一生科学实践的生动写照。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奋战在科研一线,朱光亚始终不改科学工作者的本色。在原子弹攻关时期,他一边负责科研组织工作,一边亲自参与中子点火具体研究,既抓技术指导和业务协调,又抓队伍建设和管理,既要亲笔撰写规划报告和科研工作制度,又要深入现场组织试验和参与研制。从大处到小处,他始终把严谨细致、科学求实作为基本要求;同时,始终把科学民主、大力协同作为攻关法宝,坚持博采众长、群策群力。靠着严细慎实、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和全国大协作,高效完成每一次大型试验,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快速实现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在他和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严谨治学、处事务实、大力协同的科学精神和科研作风已成为科研人员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风范长存天地间》编辑组.风范长存天地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朱光亚院士八十华诞文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

3.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数学物理学部分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声明:本文首发于中科传播,文中主要观点及资料来源于参考文献,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上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吴自良
下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王希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