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从黑铜时代到白铁时代:高温超导漫谈”巡展2016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时间: 2016.09.01

“从黑铜时代到白铁时代:高温超导漫谈”

巡展2016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8月27日,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邀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罗会仟副研究员做客中国科技馆,做了一场题为《从黑铜时代到白铁时代:高温超导漫谈》的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6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热爱科学的朋友们参加了此次活动。

        罗会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2016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主要从事高温超导的中子散射实验研究,发表SCI论文90余篇。多次在《物理》、《科学》、《现代物理知识》、《紫光阁》、《中国科学报》等多家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科普文章。

       首先,罗会仟副研究员从超导这一概念入手给大家科普相关知识。超导,“超级导电”,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在超导研究史上,已经有10人获得了5次诺贝尔奖,其科学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超导的机理以及全新超导体的探索是物理学界最重要的前沿问题之一。

       接着,罗会仟又将超导的历史分为金石时代、黑铜时代、白铁时代进行详细介绍。超导的发现和发展,与低温的获得密切相关,第一个超导体——金属汞于1911年被发现,其超导临界温度Tc为4.2 K(热力学温标中0K对应着零下273摄氏度)。罗会仟告诉大家:超导有两个神技,第一个神技 “畅行无阻”,即超导的电阻为零;另一个神技“金钟罩铁布衫”,超导体内部磁感应强度为零,即具有完全抗磁性。相对于常规的传统超导体,铜氧化合物超导体具有较高的超导临界温度(突破传统理论设定的40K极限),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其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当复杂。在白铁时代中,许多具有新结构体系的铁砷化物和铁硒化物超导体被科学家们陆续发现,称之为铁基超导体,因其同样具有50K以上的超导电性,且超导机理不同于传统的超导体,是继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发现后新的第二类高温超导体。值得庆幸的是中国的物理学家在这个领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沿。因为我们物理学家在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2013年获得了第二个超导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和已经成熟的半导体工业相比,超导的应用,特别是高温超导体的应用,很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其蕴含的巨大潜力仍期待人们去开发和挖掘。超导体可以用于信息通信、强稳恒磁场、工业加工、无损耗输电、生物医学、磁悬浮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最后,罗会仟告诉小朋友们,从超导的历史上看,几乎每一年都有新的发现,甚至每个月都有新的超导体发现。而超导理论的研究,如今依然在前人的基础上缓慢地前进,鼓励在场的小朋友们好好学习,未来加入到科研工作中来。

       罗会仟副研究员精彩的讲解,也激起了大家提问交流的兴趣,讲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讲座结束后,大家也纷纷参观了在中国科技馆一层东大厅的巡展,并对于本年度巡展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2016由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办,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协办,8月2日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开幕,8月31日结束,之后将赴全国国各地巡展。               (科学文化传播中心)   

 

 

                                                                    罗会仟副研究员讲超导

 

 

                                                                     活动现场

 

 

                                                                   听着迷的母子

 

 

                                                                   现场提问的小朋友

 

 

                                                           小朋友会后排队向罗老师提问

 

上一条:“舌尖上的植物学”专题科普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条:“漫谈中国空间科学卫星”巡展2016专题讲座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