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强基 智能——建设制造强国”
专题报告成功举办
3月9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邀中国工程院柳百成院士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来自北京二十中学、中关村中学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创新 强基 智能——建设制造强国”的精彩报告,文献情报中心刘会洲主任出席活动并为柳百成院士颁发了“科学人讲坛”特邀嘉宾聘书。
刘会洲主任为柳百成院士颁发特邀嘉宾聘书
柳百成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铸造及材料工程专家,现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及提高铸造合金性能的研究,在多尺度、多学科铸造及凝固过程建模与仿真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柳百成院士首先对美、英、德等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问题进行探讨,引发听众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思考。随后介绍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柱产业,对国家繁荣富强及人民幸福安康至关重要。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是世界制造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结合国内精密加工车间的关键元部件仍需进口的案例分析,指出制造业面临“创新能力强,缺少关键核心及共性技术,资源与环境严峻”等问题。
面对上述问题,柳百成院士风趣地用“1-3-5-9-5-10”几个数字高度概括他的解决办法,分别为一个制造强国的目标、三步走的计划、五条指导思想、九项战略任务、五大工程、十大重点研究领域。柳百成院士语重心长地讲,全面实施智能制造,任重而道远。要创造将自感知、自决策、自控制、自适应作为智能制造重要特征的新型生产模式,需要加强元器件、传感器等问题的研究,同时需要注意大数据的共享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在当今的国际竞争格局中,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需要增强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以温合金叶片为例,叶片仅一公斤左右,却需要十几万人民币,重型燃气的叶片,则需要二十几万元一片,我国现在关键技术仍没有完全掌握,主要依赖于进口。在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薄弱、关键基础材料工艺落后的环境下,万丈高楼不能建在沙滩上,不能只谈销售,不谈研发。需要建设一批非盈利目的、能为跨行业服务的关键共性元部件,基础材料工艺创新研发中心。
最后,柳百成院士与现场听众一起回顾他的学术人生道路。将一生总结为“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全面发展”这20个字,并播放早年接受记者采访的视频,在是否学成归国的问题上,柳百成院士唱起《甜蜜的家》抒发海外留学阶段对祖国的怀念,骄傲地回答说,第一批出国的访问学者全部学成归国。在听众的热烈掌声中,柳百成院士引用爱迪生的名言作为结束语,“我从事工作从不靠偶然,我所有的发明也从不靠偶然,所有一切都是靠努力工作”,勉励到场的青年学子要保持勤于动手的态度。
社会各界听众向嘉宾提问
到场听众踊跃提问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008年主持创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