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潮涌动—肺结节与肺癌防治”
专题讲座成功举办
3月28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姜祥宁副主任医师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中科院京区在职科研人员、退休老同志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暗潮涌动—肺结节与肺癌防治”的精彩报告。
姜祥宁医师做“暗潮涌动—肺结节与肺癌防治”主题报告
姜祥宁医师是北京微创医学学会理事,专业方向为肺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机制。2006年起至今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呼吸科工作,专业特长呼吸系统危重症、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诊治、肺结节的诊治、呼吸系统疾病影像等。曾参与《Fishman肺部疾病》专著的翻译,参与“十三五”科研课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的注册登记研究”。
讲座现场气氛融洽
姜祥宁首先解释了肺结节的定义,告诉大家肺部结节不等于肿瘤。结节需要从数量、大小、密度三个方面进行分类。接着以播放科普视频的形式,引起了大家就“是否需要进行肺部结节的早期癌症筛查”问题的深入思考。姜祥宁谈到,虽然每300例肺结节的筛查中约存1例恶性肿瘤病例,但因为肺癌存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现后五年存活率仅为4%、而早期发现可将五年存活率提高至54%等诸多因素,医学界认为,早期癌症筛查检测可以改变疾病的潜在预后。随后,姜祥宁向到场听众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早期肺癌筛查方法,LDCT是目前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另外,根据吸烟、环境污染和致癌物暴露等因素,划分高度危险及中度危险组两类人群,并建议根据个体易感情况进行年度筛查工作。
姜祥宁接着从影像学、肿瘤标记物、临床症状等角度为切入点,向大家介绍肺部肿瘤的常用评估方法。展示了肺部肿瘤毛刺、肿瘤晕轮、胸膜尾症、胸膜凹陷等恶性肿瘤特征的典型影像图片。肺部结节可划分为高危结节和中危结节几个不同的危险量级。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在生长速度、影像特点、组织大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临床科通过胸腔镜、胸水穿刺、PET等多种先进手段进行肿瘤甄别。
最后,姜祥宁重申,肺部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希望到场的听众可以通过今天的讲座正视“肺部结节”。不要讳疾忌医,也不要谈“结”色变。需要用良好的心态及正确的检查方法面对结节疾病。讲座结束后,姜祥宁耐心地回答了到场听众的问题,并与听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创建于2008年,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