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
4月27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丁洪研究员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中科院京区退休老同志、北京二十中学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量子计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的精彩报告。
丁洪是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未来论坛理事。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拓扑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4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3700次。1999年获美国斯隆奖,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 理学会会士,2018年获欧洲先进材料奖,2018年入选CCTV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丁洪做“量子计算: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报告
丁洪首先向现场听众普及量子叠加、量子纠缠、量子计算等概念。在量子通讯中,当信号发出后,信息随即加密,一旦传输过程中有人窃听,处于量子态的粒子即刻坍缩,使信息失效,保证传递信息的绝对安全。
活动现场
基于上述粒子在量子态的“退相干”特点,丁洪随后向听众介绍量子计算发展的难点——量子计算需要屏蔽外部干扰。而拓扑量子计算可以在理论上一劳永逸地解决量子计算面临的最大问题。IBM、谷歌、阿里巴巴等企业也都在寻求与高校的合作。丁洪向大家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马约拉纳费米子。这种正反同体的“天使粒子”,可能成为量子计算机发展的点睛之笔。此外,简单的单晶材料可能会使得Fe成为研究马约拉纳费米子调控的重要方向。
听众认真聆听
最后丁洪表示,在世界科技前沿发展的角力中,发展量子计算是其中重要的一环。量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仍有很多工作要做,基础研究工作有重要的前期探索价值。希望在未来人工智能、预测天气、探测太空等领域中都看到量子计算的威力,同时期待量子计算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更好地造福于社会。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创建于2008年,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