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笔认识植物世界——植物科学手绘的魅力
5月12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邀请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学绘画家孙英宝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中科院京区退休老同志、附近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一支笔认识植物世界——植物科学手绘的魅力”的精彩报告。
孙英宝是中科院植物所植物科学绘画家、科普爱好者和科普大讲堂的创办者、北京大学出版社特聘科学画家、《手绘濒危植物》(第一、二卷)主编。先后在植物学核心期刊与专业期刊发表科学绘画相关文章7篇。2013年参加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举办的国际园艺与绘画展赛,有三幅作品收藏在该校的博物馆。
孙英宝做“一支笔认识植物世界——植物科学手绘的魅力”报告
孙英宝首先回顾中国百年植物科学绘画的发展史,冯澄如、张荣厚、冯钟元、郭木森等植物所绘师前辈仅用毛笔,勾勒出植物世界千姿百态的形象。孙英宝动情地指出,王文采院士右眼失明近十年,依旧坚持植物研究与绘画工作,青年学者需要学习老科学家的忘我钻研精神。
就科学技术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冲击问题,孙英宝表示,植物绘画是植物科学记录与传播的重要手段,是科学、艺术与美学等要素的完美结合。另外,植物科学绘画也可以用于植物化石的形态复原,通过科学数据和艺术加工结合的手法,进行整体复原绘图,并向听众展示了为一株四亿年前的植物化石绘制的精美复原图。相机无法依据植物本身的科学性来强调植物突出的典型特征,手工画却可以突出植物某个部分的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植物分类。这也是科学绘画不能被相机拍照替代的原因。并且随着工具和方法的不断变化,植物绘画也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科学性。
活动现场
接着,孙英宝简单地向听众介绍植物绘画的常用技法。黑白线条可以使图画形象和文字信息统一。点画的大小、疏密,线条本身的钢柔粗细、转折变化,能够准确表现植物各器官的结构机理。最后孙英宝向到场的听众赠送植物绘画明信片,并现场对听众的植物手绘作品做出指导,表示植物科学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期待更多的人走近自然,感悟花草的美妙之处,体味大千世界的万物之美。
孙英宝向听众赠送植物科学画纪念品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创建于2008年,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