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导航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
5月19日正值“中国科学院第15届公众科学日”活动期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特别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徐颖研究员做客北京分院创新文化广场“科学人讲坛”,为中科院京区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各界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卫星导航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的精彩报告。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何林出席活动并为徐颖颁发“科学人讲坛”特邀嘉宾聘书。
徐颖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复杂环境下辅助北斗系统实现连续高精度定位的多源融合导航增强技术,在多源信息/信号辅助卫星导航增强方面开展系统性算法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工作。
徐颖做“卫星导航中你不知道的那些事儿”讲座
首先,徐颖先向听众介绍,北斗一词源于我国古代用来辨识方位的北斗七星。回顾导航的发展历史,不论是依靠河流山脉定位的地文导航,还是依靠自然天体定位的天文导航,定位导航一直在人民生活、军事战争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世界主要强国均在定位技术中投入巨资。自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创人类的空间世纪开始,到美国利用人造卫星创造“外科手术式打击”概念,卫星导航一直在军事战争中发挥巨大优势。20世纪70年代,陈芳允院士提出研制适合我国国情的卫星定位系统。自70年代起,中国航天人筚路蓝缕,从实验阶段开始逐步掌握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
活动现场
徐颖接着向听众介绍北斗系统建设所遵循“开放·自主·渐进·兼容”的四项基本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根据国家的技术发展循序渐进,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不干扰。民码部分提供对全球免费的开放服务。另外,由于卫星导航系统的时间相关性极强,每颗卫星上都有超过两台高精度原子钟。北斗系统上搭载的原子钟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并不惧怕其他国家的关键性技术封锁。
到场听众踊跃提问
北斗系统在渔船航运、精确授时、抗震救灾、交通物流、天气监测、智能农业、老少关爱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与发展将满足国家安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同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的发展。最后徐颖回答了到场观众的问题并指出,北斗系统的应用领域只受制于人类想象力的限制,北斗系统立志于为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供需要帮助,达成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服务全球、造福人类的目标。
“科学人讲坛”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公益性讲座品牌,创建于2008年,迄今已举办百余场专题科普讲座,来自国内外的院士、知名科学家已应邀登上讲坛。该活动旨在让科学知识与科学普及结伴,科学前沿与科学生活交融,扩展公众的科学知识,增添公众的科学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