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任新民


任新民(左)在试验基地  

(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技术科学部分册(上)》) 

任新民(1915.12.5—2017.2.12),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生于安徽宁国。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曾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等。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的飞行实验,任首区总指挥;组织研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组织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研制试验;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担任“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等。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获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 “总总师”与“倔老头”】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通信卫星工程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1974年3月31日,任新民参与制定的《关于发展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得到中央批复,由此拉开了中国航天史上著名的代号为“331”的通信卫星工程大幕。

众所周知,航天工程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信卫星工程,由通信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和应用通信等五大系统组成。每一个系统都有总设计师或总指挥,而任新民当时是总指挥的“统帅”,被大家称为“总总师”。

领衔如此庞大的工程,任新民说,他当年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很多时候会大于技术方面的压力。“光环是属于大家的,而失败的原因一定是‘总总师’没有做好工作。”因此,任新民不仅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还要用心让团队和谐相处。“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几乎每天都和同事们在一起,工厂里的工人都喊他“倔老头”。

回首“331”工程,令任新民最难忘的当属氢氧发动机的研制。“长征3号”运载火箭为我国通信卫星的发射曾立下汗马功劳,而关于“长征3号”运载火箭第3级,究竟该采用常规发动机还是氢氧发动机,曾经有一段激烈的争论。氢氧发动机在当时是一项新技术,只有一两个国家采用过,虽然风险比较大,但研制成功后将极大提高火箭运载能力。

任新民深知困难重重,但还是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氢氧发动机是迟早要上的台阶,不上这个台阶中国的航天事业就无法进步,我在这里立下军令状,我们一定要把氢氧发动机搞出来。”这是他认真对比了两种发动机的每一项性能之后做出的审慎决定。因为他知道,科学需要创新,但“也绝对不可以盲目地冒险,因为搞科研是高成本的活动”。

探索之路充满曲折坎坷。1978年,氢氧发动机首次试验,由于违章操作致使10人受伤。这次失败,导致上报给原国防科工委审批的机要稿中,常规发动机成为第一方案,氢氧发动机次之。听到消息,任新民连夜从日本回国,再次力主将氢氧发动机列为第一方案。然而,1984年,挫折再次降临。1月29日,携带“东方红2号”的“长征3号”火箭只把卫星送到远地点6480公里的小椭圆轨道上,未达同步轨道。既定目标没有完成,问题就出在氢氧发动机上。时隔6年,争论再起,很多人开始对氢氧发动机持怀疑态度。

任新民面临很大的压力。但面对技术问题,他并没有那么倔。他相信,化解争论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实验,“同时要容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比坚持自己的意见重要”。1984年4月8日,“长征3号”搭载“东方红2号”试验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向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射通信卫星、掌握极为复杂的液氢液氧推进技术的国家。

此后,任新民又担任了实用通信卫星工程、气象卫星工程等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总总师”的称谓也延续了下来。任新民曾说,有了问题不可怕,要敢于承担、敢于解决,中国人是不怕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只要我们坚定地走下去,就会达到辉煌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谭邦治. 任新民的故事[M]. 北京: 中国宇航出版社,2022.

2、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技术科学部分册)(上)[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3、郝俊. 航天传奇任新民[N]. 中国科学报,2013-10-11(006).

4、“两弹一星”元勋任新民:一生只为航天梦,央广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4847831904874757&wfr=spider&for=pc

上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陈能宽
下一条:“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故事 | 孙家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