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屠守锷(1917.12.05-2012.12.15), 火箭总体设计专家。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曾任西南联大副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航空学院教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室主任、七机部第一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部高级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等。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开拓者之一。领导参加地空导弹初期试制,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任副总设计师; 研制洲际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总设计师。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获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等。
【铸造“共和国神剑”】
屠守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自从上世纪50年代投身航天事业后,他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7 年 2 月,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从此,他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走上了新岗位的屠守锷,成为钱学森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没有资料,没有图纸,他和众多专家一起,既当研究人员又当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搜集资料、摸索实践。
1957年9月,聂荣臻元帅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屠守锷作为顾问,参加了与苏联的谈判,促成了我国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导弹技术的引进,而后,他便和战友们开始了中国第一枚导弹的仿制工作。
从仿制到独立研制,屠守锷逐渐成了导弹设计研制的行家里手。1961年苏联撤走专家,他在困境下走马上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他说。他和同事们潜心研究,制定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并参与制定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中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该规划批准实施后,对中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1964年6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均获成功。更重要的是,经过一系列摸索、攻关,我国第一代导弹技术专家成长了起来。他们掌握了导弹研制的重要技术和基本规律,为以后各种型号导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并直接为中国1966 年10月进行的导弹、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的圆满成功作出了贡献。
1965年3月,中央作出重大决定:尽快造出中国首枚远程导弹,屠守锷被任命为该工程总设计师。1968年,他拿出了远程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1971年9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首枚远程导弹半程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但屠守锷明白,远程导弹要投入使用,必须经过全程飞行的考验。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签字时,他显得非常平静,然而当导弹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目标的消息传来,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
在对我国远程导弹攻关的同时,屠守锷还担任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1975年11月,由远程导弹改进而成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我国的运载火箭开始进入实用阶段。
根据发射不同卫星的需要,屠守锷领导了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技术状态的适应性修改,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C运载火箭,运载能力等技术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该火箭投入使用后,创下赫赫功勋,并对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后来我国研制的长征二号E火箭,是以长征二号C为基础,经过捆绑助推器等技术改进而成;长征三号、四号系列运载火箭的一、二级也是以长征二号C为雏型。
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还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画册:技术科学部分册[上]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付毅飞.“神剑”铸造师[N]. 科技日报,2012-12-18.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程技术编:航空航天卷(1)[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1999.
4.屠守锷小传[J].今日科苑,2016(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