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院史回眸 | 蓝图初画——中科院第一批研究机构成立侧记(上)

建立中国科学院是新中国为发展科学事业而采取的重大措施,而组建适当的研究机构,配备相应的研究人员,则为科学院筹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代会筹备会议和《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为中国科学院规划了最初的蓝图,而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则成为调整组建第一批研究机构的基础。

一、建国前国立科研机构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前,国内最大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机构有两个,一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总部设于南京;一是成立于1929年的国立北平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研院),总部设在北平。

原中研院总办事处,今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北研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两个研究院都形成了相当规模,当时的中研院有十二个研究所和一个筹备处,研究人员及职员约四百人,主要集中在南京和上海;北研院有九个研究所,一百六十余人,主要集中于北平和上海。此外,在1948年3月,中研院选举确定了首批81名院士。

随着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节节败退,国民党虽有让这些国立科研机构及人员迁台的想法,但力不从心,未能实现。新中国建立后,不仅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留了下来,并且各单位图书、仪器及其他财产都没有遭受太大的损失。

如中研院,当时仅傅斯年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数学所的部分迁台,其他研究所均保留下来,并且数学所的所长姜立夫在完成迁台任务后,还返回广州执教。再如北研院,仅院长李石曾和副院长李书华在1948年底南下后赴台。再以1948年评选的首批中研院院士而论,其中仅9位赴台。整体而言,当时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选择留下来为新中国服务。

在解放军大军南下之际,当时的中国的科学家们就已经开始聚会商讨新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方向,并着手制定具体规划了。

二、科代会筹备会和《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

1949年7月,共有205名委员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科代会筹备会议。科代会筹备会议是由当时的四个科学团体出面发起的,涵盖面很广,其中很多代表都就职于中研院、北研院等研究机构。

科代筹会议和9月由钱三强、丁瓒起草的《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认为,中研院和北研院漫无计划、机构重复、人员分散,门户之见和宗派主义等问题突出,新成立的国家科学院,将强调为国家建设和人民服务,需对原有研究机构进行整合、重组。

整理旧有的研究机构,首要任务是摸清各学科的基本情况,才能做出合理的调整。因此,早在科代筹会议期间,钱三强就遵照丁瓒转达的意见,着意了解到会各位科学家的学术专场和成就。

《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中研究所的部分,由钱三强主笔,对当时中研院和北研院的20个研究所做了扼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院合并方式的具体建议。涉及合并的部分,自然科学方面主要是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四类研究所。钱三强的基本思路,是“把数理、社会科学集中在北京,生物、化学等在上海,天文、地学在南京,技术科学在东北。”可以说,《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擘画了中科院组建第一批研究所的初版蓝图。

三、循序接收旧有机构

各地的科学研究机构,在当地解放后,大多已先由有关文教部门或军管会接管,并在其管辖下正常运作了一段时间。例如1949年上海解放后,适逢6月9日中研院院庆日,当时还举办了院庆会,并给军管会发送了邀请函。军管会将邀请帖子转给了陈毅,陈毅决定亲自出席,并在会上发表了讲话,会后还与中研院院士座谈。

按照1949年10月23日中科院关于接管原有科学研究机构座谈会上议定的基本原则,除中研院和北研院,科学院还同意接受静生生物调查所、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等研究机构,规模进一步扩大。科学院正式开始办公后,接收工作则陆续开展。

在北京,11月5日,科学院从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接收了原北研院总办事处及所属的原子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史学等6个研究所以及原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北京的图书史料整理处,并于11月10日正式宣布撤销中研院与北研院名称;12月16日,接收静生生物调查所;12月21日,接收西北科学考察团。

陆谟克堂,原北研院植物所、静生生物所植物部,今属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上海,由科学院华东办事处主任李亚农代表科学院,于1950年3月21日接收了中研院在上海的化学、植物、动物和工学四个研究所以及医学和药学两个研究所筹备处,北研院在上海的生理学、药物两个研究所和物理学研究所的结晶学研究室;4月6日在南京接收了中研院办事处和社会、物理、气象、天文、地质5个研究所以及中国地理研究所。至此,原中研院和北研院的直属研究机构接收完毕。

原中研院天文所,今为紫金山天文台(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外,科学院还陆续接收了其他研究机构。1950年5月,由解放区迁北平的华北大学研究部历史研究室划归科学院。从9月起至1951年2月,又先后接收在昆明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云南省教育厅合办的云南农林植物调查所以及北研植物学所云南工作站;在江西的原静生生物调查所与原江西省农业院合办的庐山森林植物园;在陕西省武功的原北研植物学所与西北农学院合办的中国西北植物调查所;在南京的国民党政府国史馆;在厦门的中国海洋研究所。此外,还与中央军委气象局共同接收在上海由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徐家汇观象台与佘山观象台。

科学院以上述近30个研究机构为基础,经过近半年繁重的调整工作,最终于1950年6月20日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公布了首批组建的研究所及其分支机构名单,包括近代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理生化研究所、实验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植物分类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工学实验馆、近代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语言研究所、社会研究所及数学所、心理所和地理所筹备处。

参考文献: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扬宗:《中国科学院六十年(1949-2009)》画册

3.王扬宗:《中国科学院院属单位简史》(第一卷·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4.钱三强:《自传(1953年)》,转引自葛能全《钱三强年谱长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5.姚蜀平:《中国科学院的筹备与建立》,《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第3期,第56-65页

6.刘晓:《中国科学院建院初期的科研机构调整工作》,《中国科技史杂志》2013年第3期,第301-315

7.王扬宗:《1949—1950年的科代会:共和国科学事业的开端》,《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2期,第8-36页

8.《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4期,第333-338页

9.简焯坡、胡金麟:《新中国自然科学研究的前奏》,《科学通报》1950年第1期,第12-15页

10.简焯坡:《往事片段——从北平研究院到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与研究》,1991年第2期,第38-44页

11.《本院计划局四个月来的工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日——一九五○年四月十五日)》,《科学通报》1950年第1期,第10-11页

12.钱三强:《筹建科学院前后我参与的一些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刊》1992年第1期,第88页

13.樊洪业等:《黄宗甄访谈录》,《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4期,第316-323页

上一条:院史回眸 | 从“科代筹”到中国科学院的成立
下一条:院史回眸 | 机构肇建——中科院第一批研究机构成立侧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