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院史回眸 | 学部工作与“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短时间内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相对齐全的科研机构和部门。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设想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全面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全部或部分完成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改造,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个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工作逐渐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因此,中央政府决定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远景规划,提出要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1955年开始,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各部门开始制定本部门的长远规划。

一、学部成立大会的中心议题

1955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柯达夫提出了《关于规划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议中国规划全国的科学研究工作,编制十五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十五年计划中提出的最重要科学技术问题。该建议随即被中科院党组采纳并上报中央。


1955年6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陈毅、李济深等出席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开幕式。郭沫若院长致开幕词(图片来源于中科院学部)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召开,制定中国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成为了成立大会的中心议题。郭沫若院长向大会提出了改进科学工作的5点建议,其中第一点即为“加强科学工作的计划性,研究并制定我国科学发展的远景计划”。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结束时通过的总决议认为:

中国科学院应迅速拟定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

全国科学事业的规划也应协同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计委、高等教育部从速制定。决议要求全体学部委员积极参加这些工作。

二、 学部提出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

1955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制定中国科学院15年发展远景计划的指示》。《指示》认为: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公布,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纲要也已经订出,各学部成立后,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参加了科学院的学术领导工作,苏联科学院代表团和本院苏联顾问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些都是制定远景计划的主要依据,制定远景计划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为此,决定自1955年10月开始进行中国科学院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讨论与制定。

工作是在国务院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领导下,成立了专门的规划工作组,由中科院各学部组织院内外科学家进行的。先后有360余位科学家参与工作,中科院院长顾问拉扎连柯与其他多位在华苏联专家参与工作,给予很大的帮助。

1956年1月至2月期间,中科院自然科学方面的三个学部分别组织开展了规划工作。技术科学部分9个学科,制订出包括 25个学科,150个发展方向,387个中心问题,65个主要项目,21个重大项目的草案;物理学数学化学部按照物理学、数学、化学、力学分成4组开展讨论,初步提出300多项中心问题;生物学地学部确定了159个中心问题,并就其中特别重要的挑出10个重大项目。最终,这3个学部共提出319个重点研究项目。

2月10—24日,规划工作组成立了一个综合小组,将各学科小组提出来的主要项目再从技术科学的角度全面加以整理和归纳,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在12年内需要进行研究的53个重大项目。这些重大项目包括了无线电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自动控制与远距离操纵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技术。

中国科学院对制定十五年发展远景计划的安排,是接下来国家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前期准备,所提出的大部分任务都被纳入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之中。

三、学部参与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定

1956年1月14—20日,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并提出了“科学是关系我们的国防、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有决定性的因素”的思想,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明确由国家计划委员会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1月20日,毛泽东到会讲话,他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

此次会议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的积极性。同时,也吸引了一批身居海外的著名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纷纷回到祖国。

随后,周恩来亲自挂帅领导制定远景规划的工作。国务院还成立了由科学院和各部委办负责人组成的、以范长江为首的科学规划十人小组,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规划小组改组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决定陈毅任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任副主任,科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张劲夫任秘书长。3月15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其成员有来自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的科技专家,该委员会委员共 35 人,中科院4个学部的主任、副主任共 15人均在其列,是该委员会的重要力量;同时还有钱三强、钱学森等杰出科学家。

3月开始,国家规划委员会以中科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为基础,将学部委员和来自全国各方面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集中到北京西郊宾馆,专家规模多的时候达到六七百名,不久18位苏联专家参加进来。按照“以任务为经,以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作为主要的方法来规划,任务带不动的就以学科规划来补充,对中科院、各产业部门、高等教育部分别制订的远景规划草案进行综合和审查。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56年8月21日,国务院科学委员会正式写出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及附件。8 月 21 日起,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由科学家和有关部门代表对该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正。会后,该规划的制订工作得以完成。



1956年6月14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林伯渠、邓小平、聂荣臻、等接见

参加制定全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全体学部委员和科学家(图片来源于中科院学部)


“12年科技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12年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规划从自然条件及资源、矿冶、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化学工业、土木建筑、运输和通信、新技术、国防、农业林业牧业、医药卫生、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与科学情报等13个方面,提出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616个中心问题,并综合提出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等12个重点任务;规划采取“全面考虑、重点规划”的方针,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8个基础学科做出了系统规划;为填补我国在一些急需的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规划委员会还制定了1956年4项紧急措施,优先发展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学技术4个领域,此外,国家还部署了两个重大的项目:原子能和导弹。

1956年5月,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编写小组开会讨论规划纲要(左3为钱学森)(图片来源于中科院学部)

为了组织落实和实现“12年科技规划”制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国家还对科学技术工作体制、科学研究机构的合理设置、科技干部的使用、培养及国际合作、科学研究事业良好环境条件的创造、规划的组织管理程序、年度科学技术的制定等做了一般性规定。

四、小结

“12年科技规划”的编制,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规划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展科学技术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指出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正确处理了当前和长远、理论和实际、重点和一般任务的关系问题,并且提出了实施规划所需要的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措施。因此,规划的制定,极大地鼓舞了全国科技人员,一场大规模的、全面向科学进军的热潮在全国蓬勃兴起。

在规划的制定过程中,中科院学部有效地发挥了学术领导力量。竺可桢、吴有训、严济慈、钱三强、华罗庚、钱伟长、王大珩、黄昆等首批学部委员和1955年后陆续回国的钱学森等一批科学家高瞻远瞩,满怀爱国激情,协心戮力投身于规划相关工作,并且成为各项任务方案起草的重要组织者和骨干成员,对当时制定正确的规划和选择科学发展研究方向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真真.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五十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02):101-106.

2.胡维佳.从“有计划地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到第一个科技规划[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26(z):32-44.

3.张久春.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一次重要关键技术选择[C].中俄科技改革回顾与前瞻,2005:250-253.

4.李安平.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J].科学新闻周刊,1999(28):30.

5.郭金海.再论《12 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J].科技导报,2021,39(12):51-64.

上一条:院史回眸 | “四大紧急措施”与研究机构发展
下一条:院史回眸 | 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