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党组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草案(第二次修正稿)》上报中央宣传部审核,并请中央书记处审阅批示。两个月后,即1955 年8月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8月31日,周恩来总理签发后颁布实施。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积极培养科学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的社论,指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已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今年中国科学院决定招收第一批研究生。这是我国正规地培养较高级的科学干部,提高我国科学工作水平,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科学院初步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1955年9月5日,中科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二、招考前的准备
对于研究生教育而言,招生是一项基本而重要的工作。因为生源质量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早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颁布实施前8个月,中国科学院即开始讨论首届研究生的招生问题。1954年12月14日,钱三强主持召开学术秘书处第28次处务会议。在会上,严济慈、武衡、恽子强、叶笃正、汪志华、叶渚沛、过兴先、简焯坡和邓稼先等10余人估计了院内的招生单位、专业、名额和导师。12月17日,中国科学院通知各所属单位填报招生专业、名额和导师计划。但至1955年4月,各单位方将材料报齐。此后学术秘书处又三次修订各单位所报意见。
1955年5月12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研究生招生委员会。招生委员会委员包括贝时璋、柳大纲、潘梓年、钱三强、钱伟长、吴有训、武衡、许杰、严济慈,郁文、曾毅、周培源、竺可桢。其中副院长吴有训为委员会召集人。招生委员会成员基本都是学有专长并担任重要学术领导职务者。招生委员会成立后对学术秘书处的修订意见又做了几次研究和修正,最终确定招收45个专业的50名研究生。
三、首届研究生的招考
1955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于全国各大报纸刊登研究生招生启事。从此,招生工作正式开始。但至10月5日,即距10月15日报名截止仅剩10天时,只有1人正式报名。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有五个原因:
第一,这次报考时间很短,且当时全国各机关正在“肃反〞,高校已经开学,许多符合报考条件者准备不及或无暇备考;
第二,中国科学院的许多单位对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意义不够了解,对本单位合乎报考条件的干部的报考工作不够重视;
第三,不少在职人员考虑到这次招生名额较少且备考时间短促,担心考不过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敢报名;
第四,这次招考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在职干部在报名时应先经所属机关批准,并出具证明,否则不予报名。许多考生因未得到单位批准,失去了报考的机会;
第五,高等教育部保送应考的应届大学华业生人数过少,仅34人(中途又减少1人)。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将报名截止日期延至11月25日。为了完成招生计划,10月5日科学干部培养部召开了京区各所行政负责人会议。会议规定各所应由导师或导师指定专人协助经高校推荐到科学院报考研究生的大学毕业生,进行考试前的备课;必须改变有些单位对鼓励研究实习员报考研究生问题不够明确或存在顾虑的情况。会后,科学干部培养部派人分赴华东、华北转达会议精神。同时,还派人向国务院各部联系争取支持。11月10日,中国科学院第49次院务常务会议明确规定:此次招收研究生的计划,应在不降低水平的原则下,尽量争取完成。为了做好招生工作,会议决定:责成各研究单位认真研究本单位的干部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荐初级研究人员报考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报考研究生,只要条件具备,所长或导师可以提出减少基础课程和缩短培养年限的意见;报名人数较多的专业,只要报考人条件优越,可以适当增加录取名额。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报名者陆续增加,最终达14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各单位研究实习员51人,占报名人数的35.4%。嗣后,经干部局会同科学干部培养部进行政治审查,同意112人参加入学考试。考试于1956年1月4~6日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要根据考试成绩,录取了72人,比原计划多录取22人。
这次共有28个单位招生(实际招生单位27个),导师计有68人(实际招生者60人)。所录取的72名考生分布于42个专业。在中国科学院的四个学部中,无论招生单位数、导师人数,还是设置专业数,生物学地学部均最多。从学术背景看,首届研究生导师绝大多数都是国内顶级和一流专家,如华罗庚、吴文俊、钱伟长、赵忠尧、王淦昌、钱崇澍、伍献文、秉志、殷宏章、杨钟健、叶渚沛、范文澜、罗常培等等。在首届研究生导师中,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占绝大多数;另有嵇汝运、邹承鲁、曹天钦、涂光炽等少数院内副研究员与钱伟长等院外专家和巴蕾舍娃、卡列切茨两位苏联专家。
在这次招生中,研究生招生委员会坚持了“既要保证质量,又要保证数量”的方针,贯彻了以大学毕业后有一定科学经验的为主要生源的原则。所录取的考生,除外文水平一般较低外,专业课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一般都符合要求。此外,这次招生工作得以完成不仅有赖于招生委员会的努力,还有赖于院内研究所和院内外科学家的支持。在京区各所行政负责人会议后,院内许多研究所都积极动员研究实习员报考。金属所和昆虫所等还动员研究实习员报考属于其他所的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专业。院内科学家杨钟健虽在病中,但很快拟好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许多导师均积极指导到所的应考学生备考。植物所副所长吴征镒还亲自为考生解答问题,并介绍他们去北京大学听课。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尽管工作繁忙,但也为有机化学专业的考试命题。
中国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招生工作虽然艰难、曲折,但是招生始终坚持“质量为先,宁缺毋滥”的原则,选拔的研究生达到“又红又专”的标准。这次招生不仅把握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也为后来中科院研究生培养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后来研究生制度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资料:
[1]张藜等. 《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郭金海.中国科学院与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1949—1956)[J].科技导报,2019,37(18):109-122.
[3]郭金海.1953年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团对苏联的访问[J].自然科学史研究,2020,39(04):504-527.
[4]郭金海.中国科学院早期研究生条例的制定[J].科学文化评论,2009,6(06):82-98.
[5]熊卫民.中国科学院教育史上的几件大事——马先一教授访谈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30(02):165-179.
[6]刘靖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探索——以中科院自主招考培养首届研究生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