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无国界,广泛而持续的国际交流,是发展科学的必要条件。在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中美关系破冰的背景下,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著名华裔科学家相继回国访问,美国、法国也相继有科学家代表团来华,并邀请中国科学家回访。经中央批准,中国科学院组织了以贝时璋为团长、白介夫为副团长的中国科学家代表团,于1972年10月6日至12月16日,对英国、瑞典、加拿大和美国进行访问。代表团团员包括张文裕、钱伟长、钱人元、胡世全、李福生等。这是“文革”以来中国科技界派出的第一个科学家代表团,重启了与西方国家科技交流的大门。
一、交流重启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邀访问中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大约一周后,两位当时在越南调查落叶剂问题的美国科学家获准访华,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年夏天,杨振宁也顺利回国访问,民间的中美科技交流渐渐回温。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发布《上海公报》,其中与科技发展相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双方同意,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1972年4月中下旬,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1972年5月,经周恩来批准,决定以全国科协的名义邀请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代表团访华。代表团成员之一,时任联合会理事的斯通博士,在一次宴会上向周总理探寻邀请中国科学家访问美国的可能性。代表团返美后,联合会会长戈德伯格很快致函郭沫若,邀请中国的科学家代表团作为美国科学家联合会的客人回访美国。此外,已建交的瑞典、英国、加拿大等国也多次邀请中国科学家前往访问。
为了发展同这些国家的科学交流,对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外交部和科学院于1972年6月15日联合向国务院报告,建议由科学院组建综合性的科学家代表团赴上述4国进行友好访问。
二、考察团的人选
出于外交和科技发展的双重考虑,组织科学家出访团的工作迅速推进。代表团包括七位科学家和三位随团人员。在团长的选择上,要考虑其人在学界的影响力、在国外留学的背景、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等等复杂因素。经过几番考量,最终决定由时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贝时璋担任团长。
贝时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留学德国,1929年归国后创建了浙江大学生物系,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学科奠基人,当选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和首批学部委员,当时在政治上能被各方接受。同时,贝老虽然年近七十,但身体康健,能够长途旅行。
贝时璋(图片来源于网络)
副团长原本建议由中科院副秘书长秦力生出任,后来由于健康原因不能成行,改为时任中科院化学所党委书记的白介夫。在其他团员的组成上,周总理点名请钱伟长和张文裕参团。钱伟长留学加拿大,曾在美国工作;张文裕则是杨振宁、李政道的老师,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普渡大学。另一位团员、时任中科院化学所副所长的合成化学家钱人元,也有留美背景。此外,代表团的组成还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请上海生化所参加过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的年轻科学家胡世全和沈阳自动化所从事计算机硬件研究的科学家李福生参团。
三位随团人员分别是外交部美大司美国处副处长王立、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原科技官员徐肇翔和中科院国际联络小组的李明德,分任翻译及代表团秘书。代表团虽然由中科院组织,但仍以全国科协的名义派遣,以适应当时外交形势的需要。
三、欧美四国之行
考察团于1972年10月6日出访,同年12月16日归国,历时72天,行程68000多公里,横跨欧美,访问了英国、瑞典、加拿大、美国四个国家的23个城市,参观了28所大学,18个研究所和22个企业所属研究单位。此外,还访问了一些政府部门、学术团体和博物馆等。
考察团首站为英国,英方由皇家学会出面接待。考察团在英国访问的18个单位中,有15个都与生物物理学有关,涉及X-射线晶体学研究、放射性同位素和示踪原子在医学和生物学中的应用、辐射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电子显微镜、顺磁共振、核磁共振、红外光谱、液体闪烁计数等各项技术的应用。有趣的插曲是,在参观格林威治天文台时,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登汉爵士与代表团成员站在本初子午线两侧一一握手,拍照留念。
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登汉爵士与贝时璋教授在本初子午线两侧亲切握手(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瑞典,代表团访问了6个城市、5所大学和11个研究机构,接待中国代表团的是皇家科学院和皇家工程科学院。代表团还会见了瑞典教育部部长和农业部部长,了解瑞典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
代表团在加拿大停留两周,访问了6个城市,6所大学和7个研究机构,接待代表团的是加拿大科技部和外交部。当时中美尚未建交,代表团从美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取得赴美的“另纸签证”,飞抵华盛顿。
据《人民日报》报道,代表团于11月20日抵达华盛顿,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史密斯博士、执行秘书基特利夫人、美国科学家联合会主席戈德伯格博士、董事斯通博士、全国科学院外事秘书布朗博士等在机场欢迎。
代表团在美国共计访问27天,涉足6个城市,访问了9所大学以及16个科研机构,参观了诸如费米国家实验室、空气推进实验室、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等等重要的科研场所,以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如IBM的托马斯·沃森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以及斯坦福工业园的一些生物和电子企业的实验室等。在参访过程中,代表团前后举行了8次记者招待会,日程非常紧凑。过程虽然辛苦,代表团圆满完成了此次“科学外交”之旅,顺利归国。
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在美国时的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访问欧美四国科学家代表团在组团过程中既已得到周总理的直接关怀,出访结束后,1973年1月18日,周总理再次接见代表团全体成员并听取了他们的汇报。代表团通过参观、交谈,对国外高能物理、核物理、等离子体和受控热核反应、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现状与动向以及4个国家科技发展的特点,某些科技领域的成就与动态,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等都有了一些了解,围绕相关内容提交了三份书面考察报告。此外,代表团成员还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在有关科研单位做报告,介绍学科发展动态。
此次科学家出访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科技界国际学术交流的恢复,特别是促进了中美科技交流,也为后来中美建交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编年史:1949-1999》,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
2.王谷岩:《贝时璋传》,科学出版社,2010年
3.李明德:《中美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回顾》,《海外南开人》, 第104期 (2015):24
4.http://nkuaa.nankai.edu.cn/__local/6/20/A5/2A9AD1ABA273F1F5B038D7ED91B_5DD291A5_2E2C54.pdf?e=.pdf
5.憩桥:《1972年,中国科学家代表团访欧美之旅》,“知识分子”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cu9y-5DTb_eo-lrA4i1oqQ